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淮滨县

淮滨县

金兴定二年 (1218) 置,属泗州。治所在桃园镇 (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)。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置桃园县。


(1)古县名。金兴定二年(1218年)置于宿迁县桃园镇,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城厢(旧泗阳)。属泗州。元光二年(1223年)废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复置,改名桃园县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南省东南部,东北邻安徽省。属信阳市。面积1208.9平方千米。人口66.3万。辖7镇、1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1952年析潢川、固始、息县三县地设淮滨县,属潢州专区。因地处淮河之滨得名。县人民政府驻乌龙集(即今淮滨县城)。1960年撤县,并入息县、固始县。1962年复县,属信阳专区。1969年属信阳地区,1998年属信阳市。地处大别山前岗地、平原和淮河冲积平原区,淮河流经西南边缘和中东部,洪河流经北部边缘,白露河流经东南边缘,闾河流经西部边缘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稻、豆类、油菜籽、花生、芝麻等。水产鱼为大宗。工业有卷烟、酿酒、麻纺、编织、机械、造船、板鸭加工等。京九铁路及罗淮、淮商公路在县城交会,淮河淮滨港常年通客、货轮。古迹有西周蒋国故城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偃虬堤

    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岳州府巴陵县: “偃虬堤在府治西北。城下瞰洞庭。每至夏秋,风涛昼夜漱啮,宋郡守滕宗谅因筑此堤捍之。嘉靖三十九年,江湖俱溢,堤圮。隆庆初,郡守李时渐缮城筑堤,民赖

  • 粟州

    唐贞观八年 (634) 改西会州置,治所在会宁县 (今甘肃靖远县)。《元和志》 卷4会州: “以此州仓储殷实,改为粟州。” 辖境约当今甘肃靖远、景泰、会宁及宁夏海原等县地。同年改为会州。唐贞观八年(6

  • 涛城铺

    即今安徽郎溪县东南涛城镇。明嘉靖 《建平县志》 卷3: 涛城铺 “在县东二十里”。

  • 关口山

    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宁国县:关口山在“县东南六十里。两峰错峙,若门扃然。一名狮象山。其中径隘溪深,崖坪相望,岩洞奇胜,泉壑纵横”。

  • 西海郡

    ①西汉元始四年(4)置,治所在龙夷城(今青海海晏县)。辖境相当今青海省青海湖东部和北部地带。新莽末废。②东汉建安中置,治所在居延县(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地。北魏废。③南朝宋

  • 百堠隘

   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百侯镇。《清一统志·潮州府》: 白堠巡司“在大埔县东南六十里白堠隘。原名大产,明嘉靖中置于县南大产村,后迁黄沙,而司名未改。本朝嘉庆二十四年移此,改今名”。

  • 金川州

   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,属雅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金川县。北宋属雅州。后废。

  • 又作桧或会。西周封国,妘姓。在今河南新密市东七十里古城角寨村。《国语·郑语》: 史伯曰,“是其子男之国,虢、郐为大”。又说: “妘姓邬、郐、路、偪阳。” 平王时郑武公灭郐而并其地。《左传》: 僖公三十

  • 和尔博勒津山

    汉名七金山。即今内蒙古宁城西北九头山。

  • 孟津关

    东汉末在孟津置,为八关之一。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、孟县西南。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: 中平初,张角黄巾起义,“诏勑州郡修理攻守,简练器械,自函谷、大谷、广城、伊阙、轘辕、孟津、小孟津诸关,并置都尉”。东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