淯阳郡
①西魏大统十七年 (551) 置,治所即今陕西旬阳县东北蜀河镇。北周保定二年 (562) 改为长冈郡。
②隋大业初改淯州置,治所在武川县 (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方城、南召二县境。隋末废。
(1)西魏大统十七年(551年)置,治今陕西省旬阳县东北蜀河镇。属上州。辖境约今陕西省旬阳县东北一带。北周保定二年(562年)改为长冈郡。(2)西魏置,治武川县(今河南南召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南召、方城等县。隋仁寿中改为淯州。大业初复为淯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又改淯州。
①西魏大统十七年 (551) 置,治所即今陕西旬阳县东北蜀河镇。北周保定二年 (562) 改为长冈郡。
②隋大业初改淯州置,治所在武川县 (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方城、南召二县境。隋末废。
(1)西魏大统十七年(551年)置,治今陕西省旬阳县东北蜀河镇。属上州。辖境约今陕西省旬阳县东北一带。北周保定二年(562年)改为长冈郡。(2)西魏置,治武川县(今河南南召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南召、方城等县。隋仁寿中改为淯州。大业初复为淯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又改淯州。
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贺江北岸大滩。《清一统志·肇庆府》:大滩营“在开建县西南七十里,接封川县界,封溪水所经。本朝康熙二年置”。
旧名通阛桥。宋建,在今福建龙岩市城南门外。明永乐间改名龙津桥。
在今江西乐平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乐平县: 炼铜山 “在县北六十里。唐置场冶铜山下,以供永平岁铸。后开凿无度,山倾,其水发为河”。古山名。在今江西省乐平县北。产铜,唐时曾置冶场炼铜于此,故名。
指今越南西北永富省从越池流经白鹤之红河。《元史·忙古带传》:至元间,“从诸王阿台征交趾,至白鹤江,与交阯伪昭文王战”。《交趾总志》卷1:“白鹤江在三带州。上有洮江,沱江、宣江三水合流于此,下通泸江。”
亦作薛州。唐仪凤二年 (677) 置,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南下罗苗族乡 (老堡场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珙县西南地。先天二年 (713) 降为羁縻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黄池郡,乾元元年 (758)复为
在今河北馆陶县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十七年(392),平原钊遣其将翟都侵馆陶,“屯苏康垒”。即此。
在今山西省北部。北起山西阳高县西北边墙,西南经大同县西部至怀仁县东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云州云中县: “有阴山道、青坡道,皆出兵路。”
在今贵州贵阳市南十里。流入南明河。《清一统志·贵阳府》:龙洞河,“明天启初,安邦彦攻会城,巡抚王三善赴救,邦彦退屯于此”。
即今山东肥城市南之肥河。《水经·汶水注》: 蛇水 “出 (刚) 县东北泰山,西南流径汶阳之田,……又西南径夏晖城南,……又西南入汶”。
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北岸之井里汶。昔为中国船舶在爪哇岛的泊所之一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 有专条记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