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溪关

清溪关

①唐置,属巂州。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、甘洛县西北交界处桦槁林山一带。其地连山带谷,夹涧临溪,倚险接关,恃为控御。《新唐书·南诏传》:“安禄山反,罗凤因之取巂州,会同军据清溪关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 唐贞元四年 (788),吐蕃 “七千寇清溪关,五千寇铜山,(韦) 皋遣黎州刺史韦晋等与东蛮连兵御之,破吐蕃于清溪关外”。皆即此。太和中,节度使李德裕徙于中城。

②北宋置,属蜀州永康县。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八十里西山乡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崇庆州: 清溪关“其旁两山峙立,上合下开,名曰百家门。门内二里曰天生桥,以两山相接如桥也”。

③明置,即今四川涪陵市东北三十里长江南岸清溪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涪州: 清溪关 “在州东南,亦曰清溪镇”。


(1)唐天宝中置,安史之乱时为南诏占据,乾元二年(759年)收复后重置。即今四川省甘洛、汉源二县交界之深沟。其地壁立千仞,夹涧临溪,至为险峻。为唐防御南诏、吐蕃要隘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至德元载(756年),“南诏乘乱陷越嶲会同军,据清溪关”;贞元四年(788年),吐蕃遣兵寇清溪关,“韦皋遣黎州刺史韦晋等与东蛮连兵御之,破吐蕃于清溪关外”。皆即此。为唐代成都府、雅州、黎州南往嶲州及南诏首都阳苴咩城惟一通道,故时称此道为清溪道。(2)在今重庆市涪陵区东北长江东岸。唐开成四年(839年),牂柯蛮攻涪州之清溪关,即此。(3)又称清溪口。在今四川省崇州市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矾 (礬) 山寨

    即今河北涿鹿县东南矾山镇。《金史·靖安民传》: 兴定四年 (1220),为防蒙古南略,封安民为易水公,管辖涿、易、安肃、保州及矾山寨等,“十月,安民出兵至矾山,复取檐车寨”。

  • 西淀

    即白洋淀。在今河北安新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定府二》:白洋淀“自(明)正德间杨村河决入,始成泽国。今合相近诸淀之水,总名西淀”。即“白洋淀”。

  • 阿德州

    唐置,为羁縻州。治所约在今陕西榆林市境。唐羁縻州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以突厥阿史德部置,属定襄都督府。确址不详。后侨治宁朔县(今陕西靖边县东北)界。

  • 怀远所

    清雍正十二年(1734)置,属宁朔卫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永兴乡。乾隆十五年十二月(1751年1月)改置宁远厅。

  • 容城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容城县北十五里城子村。东汉废。西晋复置,属范阳国,寻废。北魏太和中复置,属范阳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 废入范阳县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复置,为北义州治。贞观元年州

  • 白司马阪

    即白马山。在今山西盂县东北。《旧唐书·太宗纪》:贞观十一年(637)九月,河溢,帝“幸白司马阪以观之’,即此。即“白马山(1)(2)”。

  • 邓石如故居

    俗称邓家大屋。在今安徽怀宁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大龙山下白麟坂。邓石如(1743—1805)名琰,字顽伯。自号完白山人。怀宁人。清代书法名家。故居建于清乾隆六十年(1795),分厅堂、书斋、起居室,为邓氏晚

  • 拱州

    ①唐显庆元年 (656) 以钵南优浪恐部置,为羁縻州,属松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阿坝县东南境或红原县南境。后废。②北宋崇宁四年 (1105) 析开封、应天二府置,治所在襄邑县 (今河南睢县)。辖境相当

  • 溹涫水

    即今桑干河。 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“㶟水又东北流,左会桑干水,县西北上下,洪原七轮,谓之桑干泉,即溹涫水。”

  • 不狼山

    即今贵州遵义县北龙岩山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牂柯郡鄨县:“不狼山,鄨水所出,东入沅。”《水经·延江水注》:“(鄨)县有鄨水,出鄨邑西不狼山,东与温水合。”《水经注疏》引洪亮吉曰:“鄨水为今湘江,出遵义县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