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温汤

温汤

①在今河北蔚县北。《魏书·陆丽传》: 和平时,为侍中司徒,“疗疾于代郡温泉”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“㶟水又东北径桑乾县故城西, 又屈径其城北。王莽更名安德也。《魏土地记》 曰: 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,城西渡桑乾水,去城十里有温汤,疗疾有验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宣化府》: 温汤 “在蔚州北”。

②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南。《魏书·常爽传》: 太延五年 (439),“爽置馆温水之右,教授门徒七百余人,京师学业,翕然复兴”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同府》:温汤 “在大同县西南五里”。

③在今河南汝州市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梁中大通五年 (533),“魏主狩于嵩高,己已,事温汤”。胡三省注: “历嵩高而南,唯汝州梁县温汤。” 又仪凤元年 (676) 二月,“丁亥,上幸汝州之温汤”。胡三省注: “汝州梁县西南五十里有温汤,可以熟米。又有黄女汤。帝置温泉顿。”

④即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华清池。北周宇文护于此建皇堂石井,隋文帝又修屋宇,并植松柏千余株,形成著名风景名胜区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陈太建十一年 (579),“周天元 (宇文阐) 如温汤”。胡三省注: “即骊山温汤,在骊山西北。” 又隋开皇十五年(595),“上幸温汤”。皆即此。唐贞观十八年 (644)建温泉宫 (又名汤泉宫)。

⑤在今陕西周至县境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盩厔县: “有温汤。” 北周温汤县以此名。


集镇名。在江西省武宁县城西北部。上汤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810。清顺治年间余姓建村,以村边有温泉而得名。盛产油茶。多水电站。有温泉疗养院和非洲鲫鱼越冬鱼池。公路东南接柯龙公路。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子冈

    又称聚宝山。在今江苏南京市南,聚宝门外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诸葛恪传》:“建业南有长陵,名曰石子冈, 葬者依焉。”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“石子冈”条引《图经》云:“俗说此冈多细花石,故名石子冈。”《陈书·

  • 锡口戍

    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北二十五里锡江口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 “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。又北,左派谓之锡水,西北流径锡口戍北。”

  • 金鸡关

    ①在今安徽霍山县西南五十里大化坪镇境内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霍山县 “梅子关” 条下: “又县西南五十里有金鸡关,南北两关对峙,路出英山。皆昔时戍守处。”②一名鸡栋关。在今四川雅安市东北金鸡山金鸡村。

  • 达失干

    一名察赤。明西域国名。即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。《明史·西域传》:达失干“西去撒马儿罕七百余里。城居平原,周二里”。

  • 两河

    ①地区名。(1)战国、秦、汉时,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,经山东西北隅,折北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,略呈南北流向,与上游今晋、陕间的自北向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,当时合称“两河”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两河间

  • 爰得县

    西汉置,属安定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。东汉废。北魏复置,属新平郡。北周省。西汉置,治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,属安定郡。东汉废。北魏复置,属新平郡,北周又废。

  • 天坛山

    ①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王屋山之绝顶。唐李白《寄王屋山人孟大融》诗有“愿随夫子天坛上,闲与仙人扫落花”。②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十八里。《寰宇记》卷5渑池县:天坛山“高五百丈,四面陡绝如坛。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

  • 吴村

    ①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分水县:吴村在“县(今分水镇)东十里。旧置巡司,今废”。②原名吴孙集。即今山东曲阜市北二十六里吴村镇。1912年建津浦铁路设吴村车站后改称吴村。

  • 五女店

    在今河南许昌县东三十四里五女店镇。旧属鄢陵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7鄢陵县:五女店,“相传汉献帝后伏氏与姊妹四人为操所害,葬于此”。清尹耕云《豫军纪略》卷11:同治四年(1865)六月,“至许州之五女店”

  • 寅度州

    一作演度州。唐贞观中置,属安西都护府。治所在今新疆英吉沙县北。贞元中废。又称演度州。唐贞观年间置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北。为河西内附十二胡州之一。贞元年间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