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溪州铜柱

溪州铜柱

原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野鸡坨下,酉水河岸。据 《旧五代史·世袭列传·马希范》 载:“希范,晋天福中,授江南诸道都统,又加天策上将军。谿州洞蛮彭士愁寇辰、澧二州,希范讨平之,士愁以五州乞盟,乃铭于铜柱。” 铜柱即是五代晋天福五年 (940) 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战后的罢岳盟约。柱高4米,重2500公斤。柱上铭刻 《复溪州铜柱记》,二千余字。是研究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。1970年因建凤滩水库迁至距原址约二十里的王村花果山上,并建有保护亭。


原在湖南省永顺县野鸡坨下、酉水河岸。1971年因建凤滩水库而迁至距原址约10千米的王村花果山上,并建有保护亭。铜柱为五代晋天福五年(940年)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的罢兵盟约。柱高4米,重2500公斤,中空八面体,柱上铭刻《复溪州铜柱记》,2000多字,楷书,字体秀丽,是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史料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溪州铜柱


猜你喜欢

  • 济尔噶朗河

    今新疆乌苏县西济尔哈朗河。《清一统志·库尔喀喇乌苏》:济尔噶朗河“在庆绥城西。源出天山北麓,北经布勒哈尔齐台西,多木达都台东,流二百里,会库尔河”。

  • 株洲市

    亦作洙洲市。即今湖南株洲市。旧属湘潭县,清置巡司于此。1951年置株洲市。简称株。在湖南省东部、湘江下游。面积1.1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535平方千米)。人口371.5万(市辖区78万)。辖荷塘、芦淞、

  • 宜堰

    在今浙江湖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: 宜堰 “明初克宜兴,遣杨国兴出太湖,破张士诚于旧馆,又平宜堰口三十六寨”。即此。

  • 天渡

    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西岸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元兴元年(402),后秦姚为北魏军包围于柴壁,“秦王兴将兵四万七千救之,将据天渡运粮以餽平”。胡注:“柴壁在汾东,天渡盖汾津之名,在汾水西岸。”在今山西省

  • 勃弄川

    即今云南弥渡县西毗雄河。唐代称勃弄川。唐樊绰 《蛮书》卷5: 蒙舍 “川中水东南与勃弄川合流”。

  • 韩家集

    即今山东曹县西北韩集镇。清康熙 《曹县志》 卷1 《集镇》: 韩家集在 “县西北五十里”。

  • 郭璞岩

   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乌尤山西山岩。岩上有尔雅台。相传为郭璞注尔雅处,故名。实为东汉犍为郭舍人注尔雅处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6嘉定府: 郭璞书岩 “在乌尤山”。

  • 洮沙县

    1914年改沙县置,属甘肃兰山道。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北九十里太石铺镇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1950年并入临洮县。旧县名。原名沙县,因与福建省沙县重复,1914年更名。治大石铺(今甘肃临洮县北辛甸)。

  • 鹿头栅

    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鹿头山。《新唐书·宪宗纪》: 元和元年 (806),“高崇文及刘辟战于鹿头栅,败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妙峰寺

    在今福建安溪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泉州府》:妙峰寺“在安溪县北翠屏山麓。明里人李先春建。本朝(清)大学士李光地读书于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