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筠山
又名瑞竹山。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4临江军: 瑞竹山 “去军城 (今临江镇)一里。本唐欧阳处士宅,有瑞竹色如烂银,故名瑞竹(筠)。地近江阜,众山环之,中一字犯御讳,故更曰瑞竹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临江府》: 瑞筠山 “在清江县(今临江镇) 南,滨江。周五里。山势崚嶒,状如龙之昂首,郡城枕其上。唐僖宗时,尝产瑞竹,因名”。
又名瑞竹山。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4临江军: 瑞竹山 “去军城 (今临江镇)一里。本唐欧阳处士宅,有瑞竹色如烂银,故名瑞竹(筠)。地近江阜,众山环之,中一字犯御讳,故更曰瑞竹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临江府》: 瑞筠山 “在清江县(今临江镇) 南,滨江。周五里。山势崚嶒,状如龙之昂首,郡城枕其上。唐僖宗时,尝产瑞竹,因名”。
清乾隆三年(1738)改临洮府置,为甘肃省治。治所在皋兰县(今甘肃兰州市)。辖境约当今甘肃兰州市及临洮、靖远、榆中、渭源、临夏等县地。1913年废。清乾隆三年(1738年)临洮府移治兰州,改为兰州府,
在汉魏洛阳故城 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。《三国志·魏书 ·文帝纪》: 黄初七年 (226) 五月“丁已,帝崩于嘉福殿”; 《明帝纪》: 景初三年 (239)正月,“帝崩于嘉福殿”,即此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
在今甘肃兰州市东三十五里。《宋史·神宗纪三》:元丰四年(1081)“熙河经制李宪败夏人于西市新城,……又袭破于女遮谷,斩获甚众”。即此。
①隋大业五年 (609) 置,属鄯善郡。治所在今新疆若羌县附近地。隋末废。②唐武德三年 (620) 析昌隆县置,属绵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南。神龙元年 (705) 改为兴圣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三年(6
亦名婆娑山。在今四川乐至县南。 《元和志》卷33普慈县:“婆娑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其山绵亘数百里。”有大、小婆娑山之分。《寰宇记》卷87乐至县:“大婆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小婆娑山在县北三十里。”《方舆
即今浙江余杭市的别称。相传夏禹治水,会诸侯于会稽,船至此舍航登陆,因名。《元和志》 卷25杭州余杭县引 《吴兴记》 云: “秦始皇三十七年,将上会稽,涂出此地,因立为县,舍舟航于此,仍以为名。” 实则
在今广西苍梧县东南广平镇,接岑溪县界。清设外委戍守。
金初置,治所在东京辽阳府(今辽宁辽阳市老城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辽河以东,法库县、清原满族自治县以南及吉林通化、白山、集安三市一带。金末废。金改东京道置,治东京辽阳府(今辽宁辽阳市)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东部
南朝陈末改务德县置,治所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北。隋属永熙郡。唐初属高州,贞观二十三年(649)为高州治。天宝初为高凉郡治。乾元初复为高州治。大历十一年(776)属高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)废入电白县。古
即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里张夏镇。汉为茌县驻地。三国魏至北齐为山茌县驻地。清时有县丞驻此。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部。面积137.4平方千米。人口4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张夏,人口 3000。建于西汉初,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