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石湫
即白石潭。在今广西灵川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桂林府一》:白石湫“在灵川县南三十里。唐李商隐《桂林诗》:‘龙移白石湫’即此。亦曰白石潭、白石漈”。
即白石潭。在今广西灵川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桂林府一》:白石湫“在灵川县南三十里。唐李商隐《桂林诗》:‘龙移白石湫’即此。亦曰白石潭、白石漈”。
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属罗州。治所在今广东化州市西北。六年 (623) 属南石州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入石龙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今广东省化州市西北。属罗州。贞观元年(62
北宋皇祐中置羁縻州,属邕州横山寨。治所在今广西凌云县东南下甲乡。元属田州路。明属广西布政司,移治古磡洞 (今凌云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凌云、乐业、田林及贵州罗甸、望谟等县地。清顺治十五年 (1658)
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门内,为清凉山之支阜。《金陵胜迹志》卷2“小仓山”条引《待征录》:“南唐时建仓其上,故名。”清袁枚筑随园于此。
在今山东泰安市南六十里大汶口村南。地处大、小二汶水会合处。1959年首次发现,进行发掘,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。后来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与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“大汶口文化”。1982年定为全
又名清水。即今四川双流县北十里之江安河。《元和志》卷31广都县:“牛饮水在县西三里。”《寰宇记》卷72双流县:“清水在县北十里,改名牛饮水。李膺《益州记》云:牛饮水之末流也,水名客舍,昔程郑家于此,
①即今广东兴宁市东南水口镇。清设兴宁营把总驻防。②在今四川巫山县西北下田乡北之水口。清光绪《巫山县志》卷2:水口在“县东北一百二十里。宋时于此置水口监。今废”。(1)古地名。又称水口隘。在今广东省兴宁
亦名石楼山。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楼观镇。上有周康王大夫尹喜宅、老子陵、楼观等故迹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3盩厔县: 老子陵 “在县东三十里。一名石楼山,又名楼观山”。
在今江苏南京市江北浦口大顶山狮子峰下。南朝梁天监年间,萧衍为高僧法定建精舍于此,敕名 “定山寺”。天竺国 (今印度) 高僧达摩也曾在此驻锡,面壁三年。今存达摩岩、面壁处、宴坐石、卓锡泉及明弘治四年 (
在今陕西宜君县东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宜君县:太子山“世传秦扶苏筑长城时所憩”。
即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四里张官营镇。民国初设县佐驻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