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草岭
①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楚雄府》:白草岭“在大姚县北八十里。岭极高,为诸山之冠”。
②一作白岭。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境。《十六国春秋辑补》卷96北凉录:玄始十二年(423),“乞伏炽盘来攻,遂陷白草岭及临松郡”。即此。
(1)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、金沙江南岸。因盛产中草药,原名百草岭,后转音为今名。略呈西南—东北走向。海拔 3000 米左右。高峰大、小白草岭隔多底河相峙,海拔分别为 3657 米和 3647 米。山体主要由砂岩等构成。(2)即“白岭”。
①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楚雄府》:白草岭“在大姚县北八十里。岭极高,为诸山之冠”。
②一作白岭。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境。《十六国春秋辑补》卷96北凉录:玄始十二年(423),“乞伏炽盘来攻,遂陷白草岭及临松郡”。即此。
(1)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、金沙江南岸。因盛产中草药,原名百草岭,后转音为今名。略呈西南—东北走向。海拔 3000 米左右。高峰大、小白草岭隔多底河相峙,海拔分别为 3657 米和 3647 米。山体主要由砂岩等构成。(2)即“白岭”。
在今福建光泽县西南杉关。《清一统志·邵武府》:大寺寨巡司“在光泽县杉关。宋置在县西北小和山。元至正二十五年,迁于止马市。明洪武三年,移置于关东”。
唐永徽二年(651)置羁縻州,属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。后废。
即今浙江杭州市东北笕桥镇。清翟灏 《艮山杂志》 卷2: “茧桥一作笕桥,在城东北十里。” 光绪 《杭州府志》 卷81: “乡之男妇,皆治棉布,多出笕桥。”在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东北部。面积18平方千米。
在今四川蒲江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梁贞明四年(918),王衍贬太傅张格为茂州刺史,“格寻再贬维州司户, 庾凝绩又奏徙格于合水镇”。胡三省注:“《九域志》:邛州蒲江县有合水镇。”(1)在湖南省泸溪县南
在今江西修水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南昌府二》:杉市“在义宁州西一百里杉木寨。明洪武八年置巡司,弘治十七年移置州西崇乡,今裁”。在今江西省修水县西。明属义宁州。
唐贞观元年 (627) 降定陶县为镇,属曹州济阴县。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) 复为定陶县。在山东省定陶县中部偏西南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97.4平方千米。人口10.4万。镇人民政
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东南。为唐时宰相牛僧孺的故园。园中有七里桧,即唐时旧物。因花园占尽归仁一坊之地,故名归仁园。宋时属中书李清臣所有。《洛阳名园记》说:归仁园“广轮皆里余。北有牡丹、芍药千株,中有竹百亩
一名仍仲宁翁结巴寺。在今西藏日喀则市南尼色日山下。明正统十二年(1447)由喇嘛教格鲁派(黄教)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根敦珠巴主持兴建。班禅四世以后为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。“扎什伦布寺”,藏
即黍谷山。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怀柔县: 黍谷山 “亦曰寒谷。《吴越春秋》: 北过寒谷。谓此山”。
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龙门东山南部万佛沟北侧。为东山最大的洞窟。大约为武则天时期开凿。看经寺窟形为方形,平顶。进深13.9米,宽11.2米,高8.3米。窟内壁面多无雕饰,南壁仅几排小千佛,北壁除几排小千佛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