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白鹿山

白鹿山

①古白狼山。即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。《水经·大辽水注》:石城川“北屈径白鹿山西,即白狼山也”。《晋书·慕容熙载记》:“其后好游田,熙从之,北登白鹿山,东过青岭,南临沧海,百姓苦之,士卒为豺狼所害及冻死者五千余人矣。”

②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。《越绝书·地传》:“白鹿山在犬山之南,去县二十九里。”

③在今山东文登市北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20文登县:白鹿山“唐神龙三年白鹿复见,刺史毕元恺入贡”。

④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。《水经·清水注》:长泉水“源出白鹿山”。《晋书·慕容垂载记》:慕容垂伐翟钊,“钊携妻子率数百骑北趣白鹿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56卫州共城县:白鹿山“在县西北五十三里。西与太行连接,上有天门谷、百家岩。卢思道《西征记》云:‘孤岩秀出,上有石自然为鹿形,远视皎然独立,阙状明净,有类人工。故此山以白鹿为称’”。

⑤在今湖南益阳市南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55长沙府:白鹿山“在益阳县治西南。其山枕江。下有龙湫。苍崖古木,清绝可爱。唐裴休讲道于此,有白鹿衔花出听,因名”。

⑥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南。《艺文类聚》卷6引王韶之《始兴记》:“含洭县白鹿城南,有白鹿冈。晋咸和中,县令张鲂有德惠,白鹿群游冈上,因以为名。”《元和志》谓白鹿山在含洭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》引《英德县志》谓在县西六十里。

⑦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六十里白鹿、通济、思文三乡交界处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周慎王五年(前316), 秦张仪、司马错灭蜀, 蜀“相、傅及太子退至逢乡,死于白鹿山”;又《大同志》:西晋时,刘璋曾孙刘敞“隐居白鹿山”。皆即此。


古山名。(1)又称白狼山。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小凌河源松岭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安帝元兴三年(404年):“燕王熙与苻后游畂,北登白鹿山,东逾青岭。”即此。参见“白狼山”。(2)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。有石为鹿形,故名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十七年(392年),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,走还滑台,“北济河,登白鹿山,凭险自守”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莱

    春秋战国时指今山东半岛的龙口、莱阳等市以东地区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。”即此。

  • 通归堡

    北宋置,属环州。在今甘肃环县东北七十里。金废。

  • 安乡县

    ①南朝梁置,为义阳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南安乡县西南。隋大业初属澧阳郡。唐属澧州,贞观元年(627)移治今安乡县。元属澧州路。明属澧州。民国初属湖南武陵道。1916年属湘江道。1922年直属湖南省。②北周改

  • 五常堡

    在今黑龙江省五常市北常堡乡。清同治八年(1869)置协领于此。光绪《大清帝国全图》吉林省五常县北有五常堡。民国熊知白《东北县治纪要》吉林五常县:“县属五常堡,在县市之北三十五里。”

  • 旧司坪

    在今湖南凤凰县北五十四里三拱桥乡(旧司坪)。清严如熤《苗疆险要考》谓“据岩临流,山路险仄,为营路旁生苗大寨”。

  • 车里克河

    即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库尔契利克河。清徐松《西域水道记》卷4:“伊犁河既会察林西北流百里而近径托博罗尔山南,又西北流径布喀岭北,凡百余里,车里克河自南来入之。”

  • 富峪山

    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四子部落》: 富峪 “在旗西一百五里。蒙古名巴颜鄂坡苏”。

  • 八叠岭

    在今江西修水县东南,与宜丰县互界。《清一统志·南昌府二》:八叠岭巡司“在义宁州南八叠岭。明正统四年置巡司,后废。本朝雍正四年复置”。

  • 缙云 (雲) 县

    ①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为丽州治。治所在今浙江永康市北。八年 (625) 改为永康县。②唐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 (696) 分括苍、永康二县置,属括州。治所即今浙江缙云县。《元和志》卷26缙云县:

  • 寿昌驿

    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二十六里寿昌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寿昌县:寿昌驿“在县(今寿昌镇)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