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田岭
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56永州: 福田岭 “与黄溪相近。崖壁斗绝,中有孤峰峙立,望之一塔岿然,可千余丈,故 《志》 谓之阿育王塔,故名福田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作 “福田山”。
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56永州: 福田岭 “与黄溪相近。崖壁斗绝,中有孤峰峙立,望之一塔岿然,可千余丈,故 《志》 谓之阿育王塔,故名福田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作 “福田山”。
唐武德五年(662)置,治所在博城县(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)。辖博城、梁父、嬴、肥城、岱等五县。相当今山东泰安、肥城二市附近地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博城县(今山东泰
北宋置,属南充县。在今四川南充市西百里小耽山附近。
西汉高帝七年(前200)由丞相萧何主持兴建,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三里长安故城西南隅。《三辅黄图》卷2:“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,前殿东西五十丈,深十五丈,高三十五丈。”为朝见之处。新莽末被毁。东汉末董
在今甘肃镇原县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贞元三年(787),吐蕃“尚结赞遣其属论泣赞来言:‘清水非吉地,请盟于原州之土梨树;既盟而归盐、夏二州。’上皆许之。神策将马有麟奏:‘土梨树多阻险,恐吐蕃设伏兵,不如
在今湖北大冶市西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大冶县 “铁山” 条下: “县治西南有铜绿山,亦古出铜冶铸之所。县名大冶,盖以此。” 1973年在此发现古矿冶遗址,测定为西周至西汉时铜矿址,面积8平方公里。
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南。《明史·白圭传》:成化初,镇压刘通义军,“通乃退保大市,与苗龙合”。
元置,治所即今云南镇远县。明建文四年(1402)改名镇原州。
在今陕西省中部。源出耀县西北界,东南流经三原县西与冶谷河合,又东流至临潼县入渭河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五丈渠水 “出云阳县石门山,谓之清水。东南流径黄嵚山西,又南入祋祤县,历原南出,谓之清水口”。《清
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山仙掌峰之南。高齐仙掌,而险怪特甚。明 《八闽通志》 卷6《地理志·山川》 崇安县: 接笋峰“一名仙接石,状如笋立,其半有痕,如断面复续”。
即今广西合浦县东南山口镇。为海防要地。清有外委把总驻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