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竹山县

竹山县

西魏改安城县置,为罗州治。治所即今湖北竹山县。《元和志》卷21竹山县:“因黄竹岭以为名。”隋属房陵郡。唐属房州。南宋末移治今县南。元初还旧治。明洪武十年(1377)废。十三年(1380)复置,属襄阳府。成化十二年(1476)改属郧阳府。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


在湖北省西北部,西北邻陕西省,南邻重庆市。属十堰市。面积 3890 平方千米。人口44.7万。辖9镇、8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战国秦置上庸县(治今县西南),属汉中郡。南朝梁析上庸置安城县。西魏改安城为竹山县(治今址),以县境黄竹山得名,为罗州治。《元和郡县志》房州竹山县:“因黄竹岭以为名也。”并载:“黄竹山,在县北一百里。山上竹色皆黄,因以为名也。”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为房州治,大业初废州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置。宋、元属房州。明成化十二年(1476年)属郧阳府。1914年属襄阳道,1949年属陕西省两郧专区。1950年属湖北省郧阳专区。1952年属襄阳专区。1965年属郧阳专区。1970年属郧阳地区。1994年属十堰市。地处鄂西北山地,北部属武当山;南部属大巴山,海拔多在 1500 米以上,仅中部河谷有狭小坪坝。堵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中部,主要支流为深河、霍河、苦桃河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主产玉米、稻、薯类、油料。有油桐、油茶、生漆等经济林和五倍子、黄连、天麻等药材。矿产有石煤、铁、硫黄、大理石、石灰石、轻稀土,多绿松石。有建材、农机、木材加工、食品等厂。316国道、白竹、竹洪等公路经此,堵河为南水北调“引水济汉”中线工程的输水通道,长年通航。名胜古迹有文峰塔、施洋烈士旧居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师州

    唐贞观三年(629)置,为羁縻州。领契丹、室韦部落,隶营州都督。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。治所阳师县寄治于良乡县之故东闾城(今北京市房山区境)。后废。唐贞观三年(630年)以室韦、契丹部落置,侨治营州(治今

  • 达巴库湖

    即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小兴凯湖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达巴库湖“在宁古塔城东南七百里,兴凯湖之北。周围三十里”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3:“兴凯湖之北有小湖,一曰达巴达库,亦称小兴凯湖,距大兴凯湖约

  • 建昌营

    即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四十里建昌营镇。明初为东路协守,万历中改为建昌路,设参将及车营都司于此。清顺治中设都司驻守,乾隆中又增置巡检。

  • 直河镇

    在今江苏睢宁县东北。西北去古邳镇六十里。明初置直河驿。嘉靖四十五年 (1566) 改置巡司。

  • 七里谷

    ①又名曹阳墟、七里涧。在今河南陕县西南。《宋书·柳元景传》:元嘉二十七年(450)北伐,“(庞)季明率方平、赵难军向陕西七里谷”。即此。②在今贵州黄平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黄平州:七里谷“在州东五

  • 真安州

    明万历二十九年 (1601) 改真州长官司置,属四川遵义府。治所在今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旧城镇。后迁古凤山麓 (今正安县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正安、绥阳及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。据明曹学佺 《名胜志

  • 巨河镇

    在今河北高碑店市东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新城县:“西南有巨河镇巡司。”

  • 胡村堡

    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 ·绛州》: 胡村堡 “在垣曲县 (治古城镇) 东十里。……明嘉靖中筑”。

  • 火门山

    在今湖北天门市西北五十里。《新唐书·陆羽传》:天宝中“庐火门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景陵县:天门山“亦名火门山。相传光武行兵,举火夜度处也。俗忌火故曰天门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安陆府》:火门山“去天门山里许

  • 赤河

    ①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。亦黄河支流。《宋史·河渠一》:“自周显德初,大决东平之杨刘,宰相李谷监治堤, 自阳谷抵张秋口以遏之,水患少息。然决河不复故道,离而为赤河。”乾德二年(964),“赤河决东平之竹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