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林寺
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三庙街西。始建于辽清宁八年(1062)。金熙宗时改为驸马宫。明景泰二年(1451)重建,复名竹林寺。
②东晋大兴四年(321)建,即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磨笄山下鹤林寺。《宋书·戴顒传》:元嘉间,“衡阳王义季镇京口, 长史张邵与顒姻通,迎来止黄鹄山。山北有竹林精舍,林涧甚美,顒憩于此涧”。
③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卫辉府二》:竹林寺“在辉县西南六十里。旧名七贤观,后改尚贤寺, 又改今名。即晋七贤所游之地”。按七贤为嵇唐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阮咸、王戎。
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三庙街西。始建于辽清宁八年(1062)。金熙宗时改为驸马宫。明景泰二年(1451)重建,复名竹林寺。
②东晋大兴四年(321)建,即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磨笄山下鹤林寺。《宋书·戴顒传》:元嘉间,“衡阳王义季镇京口, 长史张邵与顒姻通,迎来止黄鹄山。山北有竹林精舍,林涧甚美,顒憩于此涧”。
③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卫辉府二》:竹林寺“在辉县西南六十里。旧名七贤观,后改尚贤寺, 又改今名。即晋七贤所游之地”。按七贤为嵇唐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阮咸、王戎。
即今广东顺德市西北北滘镇。明万历《广东通志》卷16:顺德县有“北滘墟”。
春秋晋地,后属秦。在今陕西大荔县东。《左传》: 宣公十五年(前594),“秦桓公伐晋,次于辅氏”。《清一统志· 同州府二》 引 《朝邑县志》:“辅氏城,在县西北十三里。”春秋晋地。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。
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绩溪县:丛山关“在县北三十里永安镇,与宁国县接界,有关城”。明末,金声、江天一等率军扼守此关,抗击清军。在今安徽省绩溪县东北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南明御史金
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南。《晋书·桓谦传》:东晋义熙四年(408),谯纵请桓谦于后秦,相助共击刘裕,“谦至蜀,欲虚怀引士,纵疑之,乃置谦于龙格,使人守之”。即此。即“龙涸”。
即今江苏镇江市西南韦岗镇。1938年6月,新四军曾在此伏击日本侵略军,称为“韦岗战斗”。集镇名。在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西南部、高骊山东麓。属蒋乔镇。人口2800。原韦岗镇人民政府驻地。1984年从丹徒县
金时泗州虹县平山镇之讹。
①即今江苏江浦县南长江西岸西江口。明置巡司于此。②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南长江北岸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江水又东,左得二夏浦, 俗谓之西江口。”③一名三江口。在今湖南岳阳市北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江水又东,
西汉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宝丰县东三十六里古城村。西晋属襄城郡。东晋废。古县名。本春秋楚父城邑,西汉置县,治今河南省襄城县西。属颍川郡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更始元年(23年),“光武因复徇下颍阳
即巫山。在今四川巫山县东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8:巫山县“有巫峡山”。
在今江苏苏州市临顿路北端。《吴地记》云: “吴王亲征夷人,顿军憩歇,宴设军士,因此置桥。” 宋朱长文 《吴郡图经续记》: “临顿者,亦吴时馆名也。陆鲁望 (龟蒙) 尝居其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