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芦洲

芦洲

①在今江苏宝应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宝应县:芦洲“在县东十三里。东晋初,祖逖军于芦洲,或以为即此处。误也”。

②在今安徽亳州市东涡水北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亳州:芦洲“其地旧多芦苇, 因名”。《清一统志·颍州府一》:“《州志》:晋太兴中,祖逖进军北伐,屯芦洲。即此。”

③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北芦洲乡。其地原系淡水河中沙洲,芦苇丛生,故名芦洲。又名和尚洲或河上洲。相传因地原属关渡灵山宫和尚所有而名。汉人来此开发始于清雍正十年(1732),现为台北市近郊最大蔬菜产地。

④在今湖北枝江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枝江县:芦洲“在县东南七十里。其相接者为洲”。

⑤一名��州。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北二十里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江水又东径邾县故城南。……城南对芦洲。旧吴时筑客舍于洲上,方便惟所止焉。亦谓之罗洲矣。”《梁书·徐文盛传》:大宝二年(551),“击任约于贝矶,约大败,退保西阳,文盛进据芦洲,又与相持”。


(1)洲名。又称逻洲、罗洲、伍洲。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西南长江中。南朝梁大宝二年(551年)徐文盛讨侯景,进军至此。(2)村名。在江苏省兴化市中部,梓辛河、九里港、大横子和盐港交汇处。南靠癞子荡,北靠得胜湖。属垛田镇。人口 7000。始建于明,原为湖荡中高地,盛长芦柴,故名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等。垛戴公路经此。有水路通市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湘阴州

    元元贞元年 (1295) 升湘阴县置,属天临路。治所即今湖南湘阴县。明洪武初复改湘阴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湘阴县为州,治今湖南省湘阴县。属天临路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复降为县。

  • 余暨县

    西汉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即今浙江萧山市。三国吴太平二年(257)改为永兴县。古县名。本春秋吴王阖闾弟夫概封邑。汉置县,治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。属会稽郡。三国吴初改名永兴县。

  • 四渡站镇

    即今贵州遵义县东北泗渡镇。清道光《遵义府志》卷6遵义县:四渡站在“城北六十里”。

  • 九龙池

   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翠屏山下。顾炎武《昌平山水记》卷上:“九龙池在昭陵西南,于山崖下凿石为龙头,泉出其吻,潴而为池。上有翠泽亭……缭以周垣,为车驾谒陵事毕临幸之所。嘉靖十五年世宗所敕建也。峭壁清流,茂

  • 浮桥河

    在今湖北麻城市西。源出市西北分水岭,东南流注于举水。《清 一统志·黄州府一》 以浮桥河为 《水经注》 之倒水。

  • 淮海省

    1944年1月日伪由苏淮特别区行政公署(简称苏淮特区) 改置,省会驻徐州市 (今江苏徐州市)。辖徐州市及铜山、东海、砀山、萧县、沛县、邳县、睢宁、宿迁、沭阳、赣榆、丰县、泗阳、淮阴、淮安、涟水、阜宁、

  • 伯力

    亦称博力,又作希禅屯。为唐勃利州和黑水都督治所。明为喜申卫治。清属吉林三姓副都统辖境。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。清曹廷杰《西伯利东偏纪要》:“伯力地方在三姓东北千六百余里,乌苏里江入松花江处东岸。”清咸

  • 碧虚山

    一名风雩山。在今湖南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南。宋知州刘珙作风雩亭其上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23潭州: 风雩亭 “张敬夫序云,岳麓书院之南有曾丘焉,于登览为旷。建安刘公作亭其上,以为青衿游息之地。广汉张敬夫名

  • 望湖楼

    又名看经楼。五代吴越王钱镠建,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外西湖边。北宋苏轼有 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 诗。即“看经楼”。

  • 羊山卫

    明洪武三年(1370)置,属湖广都司。治所即今湖南张家界市。洪武九年(1376)改为大庸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