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市镇
北宋置,属石照县。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龙市镇。明名罗市镇,又名隆市镇、农市镇。
在湖北省枝江市南部、长江北岸。面积137平方千米。人口5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金盆山,人口8100。古名董滩潮,三国时改董滩口,后逐步形成商埠,人称董市。1949年置董市镇,1954年入拽车区。1958年属董市公社,1961年公社改区。1975年撤区,置董市镇。2001年姚家港镇并入。主产稻、棉花、油料作物。盛产鲜鱼、芦苇。有造船、帆布、五金、纸箱、丝绸、毛巾、轧钢等厂。318国道经此,濒长江设有码头。
北宋置,属石照县。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龙市镇。明名罗市镇,又名隆市镇、农市镇。
在湖北省枝江市南部、长江北岸。面积137平方千米。人口5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金盆山,人口8100。古名董滩潮,三国时改董滩口,后逐步形成商埠,人称董市。1949年置董市镇,1954年入拽车区。1958年属董市公社,1961年公社改区。1975年撤区,置董市镇。2001年姚家港镇并入。主产稻、棉花、油料作物。盛产鲜鱼、芦苇。有造船、帆布、五金、纸箱、丝绸、毛巾、轧钢等厂。318国道经此,濒长江设有码头。
在今河北易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易州:小龙门口“在紫荆关西南四十一里。又西南三十里为黄沙口”。
①即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崖城镇南宁远河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2琼州府:大河水“在崖州城(治今崖城镇)外。源出五指山,至州北分为二水,环城而下,合而入于海”。②即今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北陵水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
在今山西太谷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 ·太原府一》: 胡谷水 “西北入祁县界,合侯谷水”。
在今台湾省新竹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台湾府》:竹堑溪“在彰化县中港溪之北。源出大山中,西流经竹堑社北,又西入海”。
即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治青龙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9迁安县图:东北有头(大)嶂子、二嶂子。1933年于此设都山县。
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南。《水经·沂水注》:堂阜水 “导源堂阜……东南注桑泉水”。
北宋置,属怀德军通峡砦。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三营乡北赵寺。后废。
(在今福建明溪县东紫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汀州府归化县: 紫云台山在 “县东南八十里。周围二十里,高十里。其顶上平,有田塘水碓,民居四五百户,腴田数千亩。气候多寒,夏月无暑,每日色岚光互相掩映,则紫气
一名飞云洞。在今湖北黄石市东南西塞山乡回山上。明曹学佺 《名胜志》: “琦玕洞在西塞山之侧,元结自号琦玕子,本此。”
明永乐十年 (1412) 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口南波波瓦河口附近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