陵高县
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由陵川、高平二县析置,属太行区。治大槲树 (今山西陵川县西南大槲树)。后迁侯庄 (今山西高平县东南侯家庄)。1945年10月撤销,并入陵川、高平二县。
旧县名。太行抗日根据地设。1943年由山西省陵川县西部和西南部、高平县东南部(米山、云泉以南,白晋路以东)析置。以两县首字为名。治大槲树村(今陵川县西南),同年11月迁侯庄(今高平市区东南)。1945年6月后撤销,仍归各县。
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由陵川、高平二县析置,属太行区。治大槲树 (今山西陵川县西南大槲树)。后迁侯庄 (今山西高平县东南侯家庄)。1945年10月撤销,并入陵川、高平二县。
旧县名。太行抗日根据地设。1943年由山西省陵川县西部和西南部、高平县东南部(米山、云泉以南,白晋路以东)析置。以两县首字为名。治大槲树村(今陵川县西南),同年11月迁侯庄(今高平市区东南)。1945年6月后撤销,仍归各县。
1939年冀鲁豫边区由黎城县析置,属太行区。治偏城镇 (今河北涉县北偏城)。1949年撤销,并入涉县。旧县名。太行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初由河北省涉县北部偏城镇一带设偏城办事处。同年8月设县,并以偏
①明崇祯九年(1636)置,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山口镇。②在今广西灵山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廉州府》:山口营“在灵山县东北二十里。瑶出没处,与洪崖堡互相守望,相近有风水营”。
在今湖南津市市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澧州: 嘉山镇 “亦在州东三十里,有巡司”。
又作和包场。即今贵州湄潭县东北八十六里西河乡驻地。清康熙 《湄潭县志》 作 “河包场”。因姚村河环绕三面,故名。
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,注入巴尔喀什湖。《清一统志·伊犁》:伊犁河“古曰伊列河,亦曰伊丽河,又曰帝帝河,即今伊犁河也。东源为空格斯河,西南源为特克斯河,东北源为哈什河,合而西流,
在今广东顺德市西逢简村。《清 一统志·广州府》: 逢简堡 “在顺德县西四十四里,东滨锦鲤海。本朝设兵驻防,有上、下桥市集,商贾辐辏”。在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西逢简。清时设兵驻防。
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,渔翁岛东南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牛心礁屿“屿下有礁如牛心形,故名”。
宋大理置,属威楚府。在今云南思茅市西南六十二里官房。元属元江路。明废。大理国置,在今云南省普洱县南思茅镇西南官房。元属元江路。后废。
明洪武五年 (1372) 改施溪漾头长官司置,属湖广沅州卫。治所即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北下溪侗族乡。六年 (1373) 改属思州宣慰司。永乐十二年 (1414) 改属思州府。清以后废。明洪武五年(1372
①即黄安县。南朝梁置,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南 一百二十里王河镇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梁分梓潼县置梁安县,寻改为黄安。”②南朝梁置,为崇义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。北周为遂安郡治。隋开皇七年 (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