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洞山
在今广东惠州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府归善县: 黄洞山在 “府西三十里。山深远,旧为贼巢。弘治十一年,御史万祥言,惠州有黄洞山贼即此。山脉蜿蜒而东,至府西十里为新村岭,郡邑之屏障也”。
古山名。在今广东省惠州市西黄洞。明弘治十一年(1498年),御史万祥言及惠州有黄洞山,即此。
在今广东惠州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府归善县: 黄洞山在 “府西三十里。山深远,旧为贼巢。弘治十一年,御史万祥言,惠州有黄洞山贼即此。山脉蜿蜒而东,至府西十里为新村岭,郡邑之屏障也”。
古山名。在今广东省惠州市西黄洞。明弘治十一年(1498年),御史万祥言及惠州有黄洞山,即此。
即今河南原阳县东齐街乡。明嘉靖《阳武县志》卷1《市集》:“齐亦集,去县四十里。”清尹耕云《豫军纪略》卷2:咸丰十一年(1861)四月,“贼踞阳武之齐亦集”。
明作巴朗。又称白浪木、巴朗宗、巴浪宗、巴纳木宗。即今西藏白朗县西北白郎学。“巴浪”为两姓名。传说13世纪著名喇嘛译师巴扎·尼玛扎巴和纳朗·多吉敦炯二人曾在此处一起念经,后以二人姓名首字为当地地名。清《
西汉置,属沛郡。治所即今山东微山县(夏镇)。东汉改为广戚县。
一作北重山,又名百里山。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。唐杜佑《通典·州郡典》 向城县:“北重山在县北,即是三鸦之第一。”
清乾隆二十七年 (1762) 置,为吉林将军境内北路驿站之一。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三站乡。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17三姓城: “西北距城一百五十五里崇古尔库站屯。” 光绪三十一年 (1905)置大通
南朝梁置,属西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北。梁废。
1913年废姚州改置,后属云南腾越道。治所即今云南姚安县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在云南省中部、金沙江上游,蜻蛉河从县境中部流过。属楚雄彝族自治州。面积1803平方千米。人口20.3万。辖3镇、9乡。县
即今海南省万宁县东北和乐镇。清宣统《广东舆地全图》 万州图: 东北有和乐市。
俗称默勒札萨克旗。即和硕特西右翼前旗。在今青海祁连县西南。
即今浙江绍兴市。春秋时为越国都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禹会诸侯江南,计功而崩,国葬焉,命曰会稽。会稽者,会计也。”秦置山阴县。即今浙江省绍兴市。春秋越王勾践建都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