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茅关山
在今湖北竹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9竹山县: 黄茅关山在 “县西十五里。山险峻,昔置关于此”。
在今湖北竹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9竹山县: 黄茅关山在 “县西十五里。山险峻,昔置关于此”。
即浙江。在今浙江省西北部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9: 浙江 “亦曰罗刹江。《志》 云: 取风涛险恶之意”。民国 《重修浙江通志稿·地理》: “秦望山附近古有罗刹石,横截江涛,极为险恶,故钱塘江旧有罗刹江之名
指今山西西北部及内蒙古清水河一带。《穆天子传》 卷1: “辛丑, 天子西征, 至于䣙人。 河宗之子孙䣙柏絮……。 戊寅, 天子西征, 鹜行, 至于阳纡之山,河伯无夷之所都居
清乾隆二十七年 (1762) 于循化营城置,属兰州府。治所在积石镇 (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)。五十七年 (1792) 划归西宁府。1913年改为循化县。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以循化城改置,治今
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一百三十里驮卢村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5太平府: 渌涳山 “在陀陵县治东。山下有水,可引溉田”。
亦作海都河。在今新疆和静县、焉耆回族自治县及博湖县境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焉耆府:“开都河源出和屯博克岭,南流,经朱勒都斯山,分二支,复合扣克讷克水,折东南,纳赛仁木诸小水,南流径城西,汇于博斯腾淖尔
北宋置,在今陕西吴旗县西,东至铁边城镇西十五里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庆阳府: “威宁堡,本名衡家堡,政和六年赐名。”
即今广东广宁县西北古水河,为绥江支流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96肇庆府: 顾水 “在四会县北一百五十里。源出清远县,流至顾水口入于江。水之上流有美材巨木,商人从水口作巨伐而下,货于南海”。《清一统志·肇庆府
清初改散毛宣抚司置,属施州卫。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西北猴栗。雍正十三年 (1735) 置来凤县。清初置,治今湖北省来凤县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改置为来凤县。
即今四川石棉县西北松林河。清光绪 《越嶲厅志》 卷6: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往紫打地(安顺场),“土千户王应元率土兵团练,暗将松林河桥拆毁,令乡村各寨坚壁清野”,致使石达开全军覆没。
即今广东郁南县治都城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即今广东省郁南县都城镇。宋属端溪县。明洪武十年(1377年)置巡检司于此。参见“都城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