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齐国

齐国

①西周初吕尚封国。初都营丘,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古城(一说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临淄故城)。胡公徙都薄姑,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北十五里薄姑城。献公又徙临淄,在今山东淄博市北临淄故城。春秋时齐桓公首先称霸。战国时为七雄之一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 载苏秦说齐宣王曰:“齐南有泰山,东有琅邪,西有清河,北有渤海,此所谓四塞之国也。齐地方二千里。”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。

②秦汉之际项羽封置,都临淄(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)。西汉元封元年(前110)改为郡。东汉复为国,属青州。东晋时改为郡。


古国名。(1)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,狄县人田儋起兵定齐地,自立为齐王,置齐国,都临淄县(今山东淄博市东北)。秦亡,项羽徙齐王田市王胶东,立齐将田都为齐王。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滨州、淄博、蒙阴等市县以东,昌邑、高密、胶南等市以西及费县、临沭县和江苏省赣榆县以北地区。后田荣并三齐,自号为齐王。辖有今山东省大部分地。(2)西汉高祖四年(前203年),立韩信为齐王,王三齐之地。五年徙韩信为楚王。六年,封子刘肥为齐王,王七十余城,辖有今山东省大部分地。文帝十六年(前164年),齐国分为七,辖境缩小。元朔二年(前127年),国除为齐郡。元狩六年(前117年),复改郡为国。元封元年(前110年)国除,分置为齐郡、千乘郡。(3)东汉建武十一年(35年)改齐郡为齐国,治临淄县(今山东淄博市东北)。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淄博、青州、临朐等市县地。其后辖境多变,西晋时仅有今淄博市及广饶县地。东晋国除又改为郡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泓寺

    在今陕西富县西一百三十里川子河畔。据清道光《鄜州志》卷2载:“石泓寺在州西一百三十里。石山壁立,凿门成洞,大佛三,其四面小佛尺许者不知其数,凡龛楹柱,无处非佛,连山一石,曲折镌刻,鬼斧神工,莫可端仉,

  • 纳雍县

    1932年由大定县析置,属贵州省。治所在大兔场(今贵州纳雍县)。以境内纳雍河而得名。“纳雍”系彝语音译,为古彝族家支名。在贵州省西部。属毕节地区。面积 2248 平方千米。人口77.1万,有汉、苗、彝

  • 苏祁县

    ①即苏示县。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张嶷传》:后主时为越嶲郡太守,“苏祁邑君冬逢、逢弟隗渠等,已降复反。嶷诛逢”。②北周天和三年(568)于废苏示(祁)县置,为亮善郡治。治

  • 绥宁县

    ①南朝宋文帝时置,属南海郡。治所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南四十里。南朝梁废。②南朝宋置,属郁林郡。治所在今广西宾阳县东黎塘镇。梁改为安成县。③南齐置,属南牂牁郡。治所当在今贵州独山县南。后废。④南齐置,属宋平

  • 井镬山

    又名天灯山。在今四川井研县北二里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井研县有“井镬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85井研县:井镬山“在县北二里。其山俯临井镬,因以为名”。

  • 来凤山

    在今云南腾冲县南郊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7腾冲军民指挥使司:来凤山“在司城南四里。一名龙凤山,上有神祠”。现建为来凤公园。

  • 兴乐县

    ①西晋太康元年(280)改白马县置,属汶山郡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。南朝宋废。②南朝宋武帝置,为宋熙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旺苍县西南嘉川镇。西魏恭帝元年(554)改为嘉川县。③南朝宋元嘉十二年(435)

  • 轮缚大囤

   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镇之南寿山。《宋史·赵遹传》: 政和五年 (1115),征讨晏州 卜漏叛蛮,“漏据轮缚大囤,其山崛起数百仞,林箐深密,夷奔溃者悉赴之”。即此。在今四川省兴文县兴文镇南。宋时林箐深

  • 百梁县

    南齐置,为百梁郡治。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。隋开皇初废。古县名。南朝齐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。为百梁郡治。梁、陈间废。

  • 白圭

    即今山西祁县东北白圭村。同蒲铁路在此有支线(白晋支线)至晋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