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司使

三司使

①官名合称。唐朝审理重大案件,刑部尚书或侍郎、御史中丞、大理卿为大三司使,刑部郎官、侍御史、大理评事或司直为小三司使; 唐朝太子监国,詹事、左庶子、右庶子为三司使。②官名。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元年(930)以许州节度使张延朗行工部尚书充任,班在宣徽使下。宋朝初年亦置,以其总国计,应四方贡赋出入,通管盐铁、度支、户部,位亚执政,目为计相,太宗太平兴国八年(983)罢,分为盐铁、度支、户部三使,淳化四年(993)复为一员,总领三部,掌邦国财用大计,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诰、杂学士、学士充任,亦有辅臣罢政出外召还充任者; 若缺则置权三司使,又缺则有权三司使公事; 五年又分为三使,真宗咸平六年(1003)再复置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废。西夏、金朝均置为三司长官,金章宗泰和八年(1208)置一员,从二品,金宣宗贞祐(1213—1217)间罢。


官名。五代后唐天成元年,并户部、度支、盐铁三使为一使,称三司使。北宋设三司使,掌全国钱谷出纳,均衡财政收支,为最高财政长官,号称计相。见《宋史·职官二·三司使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右司侍郎

    官名。即尚书右丞,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 (908) 因避讳改,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(923)复名尚书右丞。

  • 付身

    宋朝吏部发给官员的功过历。又称付身文字、付身文书。由官员随身携带,上级官府于其上批写: 该官员于某年月日奉某官司之命,差到干办某事,至某年月日替罢; 有无未结绝事件、在假月日、不在职月日,以及展磨减勘

  • 东宫四率

    官名合称。十六国后赵指东宫左、右、前、后四卫率。参见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》。

  • 小内史上士、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见“内史上大夫、中大夫”。

  • 遂法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秋官府刑部中大夫遂法上士佐官,正二命。

  • 夹喇章京

    即“甲喇章京”。

  • 宝藏局

    官署名,清朝西藏的铸钱机关,掌铸钱。见《清会典事例·理藩院·西藏钱制》。

  • 厩牧署

    官署名。北齐置,隶太子仆寺,有令、丞。隋朝置令一员。唐朝沿置,令一员、丞二员,掌东宫车马、闲厩、牧畜,又有典事四员、翼驭十员、驾士十五员、兽医十员、主酪三十员。

  • 汴梁稻田提举司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置,秩从五品,隶崇祥总管府,掌汴梁大承华普庆寺田产。置达鲁花赤、提举、同提举、副提举各一员。

  • 泽人

    官名。春秋战国置。掌理川泽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命泽人纳材苇。”官名。掌管川泽水草地区。《礼记·月令·季夏之月》:“命泽人纳材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