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五官

五官

①五种官名合称。先秦典籍所载说法不一。或说为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。亦指五行之官和五方之官。②女官名。西汉宫中女官有五官,秩视三百石。③司历之官。唐朝司天台 (太史局) 以春官、夏官、秋官、冬官、中官等分掌天文、历法、气象,并称五官。乾元以后,其司天台官员率加五官之号,又有五官正、五官司历、五官保章正、五官挈壶正、五官监候、五官灵台郎等名。①五官中郎将、五官掾等省称,详见各条。


1、五行之官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故有五行之官,是谓五官……木正曰句芒,火正曰祝融,金正曰蓐收,水正曰玄冥,土正曰后土。”

2、五种官的概称。商朝指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之五官,曰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,典司五众。”注:“此殷时制也。”周指司徒、宗伯、司马、司寇、司空。《周礼·春官·小宗伯》:“辨其名物,而颁之于五官,使共奉之。”注:“司徒主牛,宗伯主鸡,司马主马及羊,司寇主犬,司空主豕。”疏:“六卿应言六官,而云五者,以其天官(冢宰)贰王治事,尊而不使奉牲,故五官也。”

3、泛指百官。汉代史游《急就篇》:“诸物尽讫五官出。”

4、汉代有五官郎(五官中郎、五官侍郎、五官郎中)、五官中郎将。郡国还有五官掾。《后汉书·百官二》:“五官中郎将一人,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主五官郎。五官中郎,比六百石。五官侍郎,比四百石。五官郎中,比三百石,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,宿卫诸殿门,出充车骑。”又《后汉书·百官五》:“有五官掾,署功曹及诸曹事。”

5、汉代女官名。《汉书·外戚传序》:“五官视三百石。”注:“五官,所掌亦象外之五官也。”汉代女官分十四等,五官为第十二等。

6、唐代司天台有五官保章正、五官监候、五官司历,掌历法及测景分至表准;五官灵台郎,掌候天文之变;五官挈壶正,五官司辰,掌知漏刻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二·司天台》。其后历代沿置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通政参议

    官名。明置,为通政使司官员,协助长官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等事,分左参议、右参议,各一人,皆正五品。见《明史·职官二·通政使司》。

  • 高等法院

    官署名。民国时,设于各省或特别区域的法院称高等法院,为法院的第二级,旧称高等审判厅。审理内乱、外患、第一审诉讼案及不服地方法院裁定而上诉案件等。官署名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设于各省及特别区域,为三级法院中

  • 大丞相府典签

    官名。《唐六典》说:“典签掌传教令事。”北周于大丞相府设置典签,任此职者,见《周书·萧世怡传》:子子宝,“隋文帝辅政,引为丞相府典签。”

  • 教坊提点

    官名。金代教坊设提点,正五品;使从五品;副使,从六品;判官,从八品。掌殿庭音乐,总判院事。见《金史·百官二·教坊》。金代教坊的主官,见“教坊”。

  • 观察

    ① 唐、宋“观察使”之简称。② 宋朝缉捕使之别称。③元、明捕役之别称。④清朝道员之尊称。道员的别称。见“观察使”。

  • 郡狱

    监狱名。汉始置,《汉书·义纵传》载:“于是徙纵为定襄太守。纵至,掩定襄狱中重罪二百余人。”同书《严延年传》载:“还为涿郡太守,遣掾蠡吾赵绣按高氏,得其死罪。绣见延年新将,心内惧,即为两劾,欲先白其轻者

  • 给谏

    官名别称。给事中与谏议大夫合称。明清罢谏议大夫,专用为给事中别称。1、给事中的别称,参看“给事中”条。2、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的合称。参看“谏议大夫”条。

  • 棉业试验场

    实业部直属机构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依照民国二十一年(公元1932年)七月六日公布的《棉业试验场组织条例》规定,掌理关于种类改良试验,栽培管理,病虫害防治,气候测验及土壤肥料,棉业推广及指挥事项。设场长一

  • 知度支事

    官名。见“度支使”。

  •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

    官名。参见 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