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侍卫

侍卫

官名。① 清朝负责宫廷宿卫及扈从皇帝之官员。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才武出众者充任。而由下五旗或汉人中挑选者,则入上三旗“行走”。以领侍卫内大臣等统领。共分四等。顺治元年 (1644) 定各等员额; 一等侍卫,正三品,六十人,每旗各二十人; 二等侍卫,正四品,一百五十人,每旗各五十人; 三等侍卫,正五品,二百七十人,每旗各九十人; 蓝翎侍卫,分五品、六品两种,共九十人,每旗各三十人。以上共计五百七十人。其中隶上驷院二十一人,尚虞备用处三十六人,善扑营、什榜处无定额。另有宗室侍卫,亦分四等; 一等九人,每旗各三人; 二等十八人,每旗各六人;三等六十三人,每旗各二十一人;四等无定额。汉侍卫,分一、二、三等及蓝翎侍卫,俱无定额。诸侍卫中,以御前侍卫为最高,乾清门侍卫次之。均由皇帝特简。掌日常侍直,稽察出入,并负责引导奏事官及引见官员。遇皇帝出巡,则随扈保驾。② 太平天国天王宫内给事官,为天王侍从而供特差者。永安建制始仿古制而设,分日干、节气、月建、和御林等,唯系衔、名号为新创。日干侍卫分十二名号,曰伸后、大冲、天罡、河魁、从魁、登明、胜光、太乙、大吉、小吉、传送、功曹,正、副各一人,共二十四人,以伸后侍卫为首,职同检点。日干侍卫为天王亲信近臣,临时由天王派任特差,常出任督战官。节气侍卫以二十四节气为名号,正、副各一人,共四十八人,如立春正侍卫、立夏副侍卫等。职同指挥。


1、泛指侍从护卫官员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然侍卫之臣,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,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”

2、官署名。宋置侍卫司,为皇帝禁卫军官署。

3、官名。清朝置御前侍卫,掌侍卫皇帝,属侍卫处。分四等:一等侍卫正三品,六十人;二等侍卫正四品,一百五十人;三等侍卫正五品,二百七十人;四等侍卫无限额。见《清史稿·职官四·侍卫处》。太平天国官名,有日千侍卫、节气侍卫、月令侍卫。见《天命诏旨书》、《贼情汇纂·卷三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怯薛歹

    见“怯薛”。

  • 平水署

    官署名。南朝梁、陈置,属少府卿、设令、丞。详见“平水令”。

  • 少君

    同“小君”。春秋时期臣子自称本国君侯夫人。《左传·定公十四年》: “从我而朝少君。”孔颖达疏:“少君,犹小君也。君为大君,君夫人为小君。”1、幼主。《左传·哀公六年》:“少君不可以访,是以求长君。”2

  • 调查法权筹备委员会

    外交部直属机构。民国十四年(公元1925年)十二月八日公布《调查法权筹备委员会章程》成立调查法权筹备委员会,以为美、日等八国政府代表前来考察中国司法现状,调查法权作筹备工作。委员会以出席调查法权会议的

  • 南苑郎中

    官名。清朝内务府奉宸苑所属南苑长官。掌征南苑地赋,并治园庭事务。顺治十六年(1659)设,额定一人,正五品。初隶采捕衙门,康熙十六年(1677)改隶都虞司,二十三年始隶奉宸苑。

  • 典牧都尉

    官名。西晋置,掌管马、牛的牧养。分设左、右、中,六品。北魏沿置,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 定为从五品中,二十三年职员令未载。官名。晋朝有左、右、中典牧都尉,掌管牧畜方面的事物,属太仆。魏置典牧都尉,

  • 户主

    宫官名。南朝宋明帝定后宫百官时置。紫极、光兴二房并设,掌铨查六宫。一品。

  • 寝郎

    官名。汉代寝令的属官,《西汉会要·职官一》有寝郎冯参。参见“寝令”。

  • 省曹

    三省、六部合称。

  • 市易司

    官署名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市易法的机构,掌估定物价,收购滞销货物,平抑物价,借贷官钱或赊货给商贩,收取一定利息;采购三司所属各司各库所需物资。见《宋史·王安石传》、《宋史·食货志下·市易》、《文献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