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元士

元士

官名。①受命于天子之士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天子之元士视附庸。”郑玄注: “元,善也。善士谓命士也。”孔颖达疏: “按《周礼》注,‘天子上士三命,中士再命,下士一命’。故云‘善士谓命士’。则上、中、下之士皆称元士也。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,异于诸侯之士也。”②王莽始建国元年(后9)更秩六百石为元士。新莽官制,九卿分属三公,每一卿置大夫三人,每大夫置元士三人,凡二十七大夫,八十一元士,分主中都官诸职。东汉废。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(404)八月亦置,为大夫属官,秩七品; 元士属官有署令长,秩八品;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改元士为从四品上;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无此职。③明朝洪武二十三年(1389)改给事中为元士,后以六科为政事本源,改为源士。旋复旧名。④宋徽宗政和八年(1118)置,以赐在学选人,正五品。


1、官名,即天子的上士,位比小城长官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天子之元士,视附庸。”注:“小城曰附庸。”这里的附庸,指小城长官。按周礼注,天子上士三命,中士再命,下士一命。上中下三士,皆称元士。天子之士皆元士,以异于诸侯之士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:“掾史属二十四人。本注曰:《汉旧注》东西曹掾比四百石,余掾比三百石,属比二百石,故曰公府掾,比古元士三命者也。”

2、官名,王莽置。王莽置三公九卿,每卿置大夫三人,一大夫置元士三人,共二十七大夫,八十一元士,分掌中都官诸职。见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北魏沿其制,七品。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3、秩(俸)级名,六百石曰元士。见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

4、给事中的别称。明洪武二十二年改给事中为源士,增至八十一人,皇上以其适符古元士之数,改为元士。见《明史·职官三·吏户礼兵刑工六科》。

5、赏赐名号。宋徽宗政和八年置,用来赏赐在学选人,正五品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谘议

    官名。1、民国各高级军政机关间置谘议,备谘询,无一定职务。2、谘议参军的简称。详“谘议参军”条。

  • 著作局

    官署名。三国魏明帝太和(227—233)中置,设著作郎为长官,其下设佐著作郎、著作令史等,掌国史的修撰,隶中书省。西晋初沿置,惠帝元康二年(292),以秘书典艺文图籍,故由中书省转隶秘书。一说转隶时间

  • 陵监

    官名。南朝梁初期置,掌守卫皇帝陵园。隶太常卿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改名“陵令”。

  • 卫士署

    官署名。北齐置,属卫尉寺,掌管京城及诸城门卫戍士兵。设令、丞。

  • 畿法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秋官府刑部中大夫畿法上士佐官,正二命。

  • 尚符玺郎中

    官名,汉置,为少府属官,共四人,掌符玺。旧二人在中,主玺及虎符、竹符之半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三·少府·符节令》。官名。东汉符节令所属,员额二人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: “主玺及虎符之半者。”详见“符节台

  • 清谨

    西夏职官封号。授与六品官,称为文孝恭敬东南姓关上耐原。下有是直、惠行、惊就、略炉、遮蔽等五种。

  • 律师考试

    选拔律师的考试。北洋政府时期始有此制,依照民国六年(公元1917年)十月十八日公布的《律师考试令》的规定,律师考试与司法官考试合并举行,典试委员亦由司法官典试委员兼任。考试分甄录试和大试,与司法官考试

  • 立节将军

    官名。十六国后秦置。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 (508)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九班,普通六年 (525) 刊正将军名号后罢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(493) 定为从三品下,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,

  • 林将

    官名,秦汉间有此官,分左右,掌指挥羽林军。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·宋子惠侯许瘛》:“以汉三年用赵右林将初击定诸侯,五百三十六户。”注:“师古曰:林将,将士林,犹言羽林之将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