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周之制,称诸候与州县官为外命。参见“内命”。
官名。汉以来有廷尉监,北齐始称大理寺监,员额一人。隋沿置,其职掌为与大理寺正、大理寺评共同决正刑狱。唐以后废。参见“廷尉监”。
官名。①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始置为刑部头司长官,二人,从五品上。掌司法及审覆大理寺与州府刑狱。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名司刑大夫,咸亨元年(670)复旧名。武则天光宅元年(684)再改秋官郎中,中
1、在编制的官,与编制以外的官相对说的,并说明此官不是赠官。2、正职,与副职相对说的。
官名。渤海国官,左六司之忠部长官,居司政(比仆射)下。
文职土官名。清制,置于贵州省一人,广西省二人,均不理本地方民族事务。
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冬官府司土中大夫陶工中士佐官,员一人,正一命。
春秋齐国宫内女官之号。《管子·戒》:“中妇诸子谓宫人”。戴望注: “中妇诸子,内官之号。”
官名。宋置,见“天章阁”。
官署名,秦称典客,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,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,王莽改称典乐,东汉仍称大鸿胪,其长官也称大鸿胪,为汉九卿之一,俸中二千石;副长官为丞,比千石。西汉时属官有行人、译官、别火三令丞,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