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兵部员外郎

兵部员外郎

官名。①兵部头司兵部司次官。隋文帝开皇六年(586) 始置一员,掌本曹籍帐,侍郎缺则代理曹事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 罢,后又置兵曹承务郎行其职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 复旧,置二员,一掌武官贡举及杂请之事,一掌判南曹,每岁选人,审核其解状、簿书、资历、考课。高宗、武则天、玄宗时,曾随本司改名司戎员外郎、夏官员外郎、武部员外郎,寻各复旧。从六品上。五代因之。北宋初为六品寄禄官,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后,成为职事官,置一员,与兵部郎中协助尚书、侍郎参掌本部事务,正七品。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(1129),兼领职方司,其后或又兼领驾部、库部司。若从军或将命于外,则假以为宠。②兵部佐官。辽为南面朝官,金、元为兵部尚书佐贰官,分掌部务,位次于郎中,从六品。明初置,正六品,旋罢。清初亦置,后罢。③兵部诸司员外郎统称。如隋、唐、五代、两宋之兵部、职方、驾部、库部员外郎,明清之武选 (总部、司马部)、职方、车驾、武库员外郎,清初之督捕员外郎等。


官名,隋文帝开皇六年(公元586年)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,以司其曹之籍帐,侍郎缺,则掌管其曹事。其后,历代皆置。唐朝兵部员外郎则掌贡举、杂请等事。宋朝兵部员外郎参掌兵部副职之事。兵部尚书为长官,侍郎为副贰,与尚书共掌兵卫、武选、车辇、甲械、厩牧之政令,郎中、员外郎参掌。建炎二年(公元1129年)诏兵部兼职方,即兼掌国家图籍等事。见《隋书·百官志下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、《宋史·职官二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右将军

    官名。汉朝为重号将军之一,与前、左、后将军并为上卿,位次大将军及骠骑、车骑、卫将军,有兵事则典掌禁兵,戍卫京师,或任征伐。设长史、司马等僚属。平时无具体职务,一般兼任他官,常加诸吏、散骑、给事中等号,

  • 尹

    官名。春秋时徐国置。见《徐尹征铖铭》。

  • 大校

    1、军官名,位低于将,也是领兵将官。《汉书·霍去病传》:“去病骑兵车重与大将军军等,而亡裨将。悉以李敢等为大校,当裨将。”2、军衔名,为校官的最高一级,其职一般为师长。

  • 司仓

    ①官署名。(1) 西魏、北周地官府置,掌辨九谷之物,管理粮仓,以量国用,长官为中大夫,置一员,有下大夫、上士各一员,统舍人、司禄二上士,神仓、黍仓、稷仓、稻仓、豆仓、麦仓、米仓、盐仓、典、典麹舂、典硙

  • 长随

    官名。明洪武二十八年 (1395) 始置,各监均置,正六品,后渐为次等宦官,受役于有权势的太监。隶司礼监。平日看守六科廊、报水、巡街、礼仪房。夜间奉命寻查火警, 齎送大臣赏赐, 收接表笺礼物等,均为差

  • 内傅母

    官名。北魏置,为后宫女职。赵万里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》图版三一《刘华仁墓志》:“同伙人内傅母遗女痛念松年之契,悲悼感结,故刊玄石,述像德音。”

  • 武选官

    宋朝武阶官别称。

  • 长差

    任官制度。明朝国子监监生往各衙门历事时间较长者。初定三年,后改一年,到期上选。计有清黄一百名,写诰四十名,续黄五十名,清军四十名,天财库十名。

  • 落职

    官制用语。宋朝翰林学士、知制诰、杂学士及馆阁等带职官员,因过犯被削夺职名,称落职。宋制,加馆职或贴职的官员,被撤销所加职名,称为落职。

  • 集贤殿侍读学士

    官名。唐设集贤殿书院,置侍读学士,备皇帝质问史籍疑义。《新唐书·百官二·集贤殿书院》:“(唐)玄宗尝选耆儒,日一人侍读,以质史籍疑义。至是。置集贤院侍讲学士、侍读直学士。”集贤殿侍读学士,即集贤殿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