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北王府

北王府

即“北大王院”。


官署名。太平天国官爵不分,前期诸王都设置一套大体相同的王府机构,以处理国家政务。北王府设官如下:六部尚书,掌理政务,北殿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各一至六尚书,计三十六人。承宣,掌发号施令,有北殿左一承宣、右二承宣至左二十三承宣、右二十四承宜,计二十四人。仆射,主侍服食起居,有北殿左一仆射、右二仆射至左十五仆射、右十六仆射,共十六人。掌门,有北殿左、右掌门,计二人。指使,为牌刀手的头领,有北殿左一、右二指使,计二人。北殿大旗手,掌军中大旗,计一人。北殿参护,即牌刀手,计八百人。北殿典舆长,正副各一人。典官,掌典领各务:典北舆八百人,典北马六十人,典北乐一百人,典北彩八十人,典北锣二十四人,典北炮二十人,典北更十二人,典北牢二人,典北刑二人,典北袍二人,典北厨二人,典北水二人,典北柴二人。北王府属官总计一千九百九十一人。南王早死,属官仅留参护四十人,典南袍二人,附于北王府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王府司库

    官名。清置,亲王府、郡王府各二人,秩从七品。掌会计王府库藏。

  • 东宫四率

    官名合称。十六国后赵指东宫左、右、前、后四卫率。参见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》。

  • 都亭长

    官名,汉置,为县属小吏,设在乡间的亭,称乡亭或野亭,设在城内或城厢的亭,称都亭,掌治理民事、主捕盗贼,兼管停留旅客等。参看“亭长”条。县分职吏名。都亭之设始于汉,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记相如“素与临邛

  • 官制用语,即量才授官。宋朝分选人注拟差遣窠阙为十等,每等为一选。第一选为两府司录,次赤令、留守、两府、节度、观察判官、少尹,顺次至第十选,为中下县、下县簿尉。

  • 护氐校尉

    官名。东晋置。掌边境氐族事务。杨佛嵩以平远将军任之。见《晋书·姚苌载记》。

  • 太子右率

    官名。即“太子右卫率”。

  • 第一客

    北魏对归附其政权者的一种待遇。《魏书·毕众敬传》:“众敬弟众爱,随兄归国,以勋为第一客,赐爵巨平侯。”

  • 中书科

    官署名 明清掌缮写册文、诰敕之机构。明洪武七年(1374)设直省舍人十人,隶中书省。九年改设中书舍人。十年改隶承敕监。建文(1399—1402)中革中书舍人,改设侍书,入文翰馆。永乐 (1403—14

  • 杂造织染局大使

    官名。元代于诸路总管府分设织染杂造二局,织染局置局使、副使各一人;杂造局置大使、副使各一人。明代并织染杂造为一局,隶于府、州。王圻《续文献通考》记其职掌为“典织造。凡钱币有常数,丝与练染之费,并给于府

  • 相加

    官名。高句丽国置。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:“其置官,有相加、对卢、沛者、右邹大加、主簿、优台、使者、帛衣先人。”官名,东汉时高句骊置,为佐国君执政之官,类似汉朝的丞相。《后汉书·东夷传·高句骊》:“其置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