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县大夫

县大夫

官名。春秋置。掌一县政令的长官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 “赵孟问其县大夫,则其属也。”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晋顷公之十二年,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、羊舌氏,分其邑为十县,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。”


官名。县的产生始于春秋中叶以后,有的是由诸侯强大者灭弱小者以为县,如楚灭陈为县;有的是由于集乡聚邑以为县,如商鞅的变法,以小乡邑为县,《国语·鲁语》所载以三乡为县;有的是由于分私家之田以为县,如晋的六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,分祁氏之田为七县。春秋时县的长官的称号,楚国多称县公、县尹;鲁国多称宰;晋国多称大夫,如赵衰为原大夫,狐溱为温大夫。其时县的长官直属于国君,只有守土之责而无专擅土地之权,与分封制下的大夫,其性质已经不同,春秋时县与郡为平行的行政机构,郡多设于边地,辖境较县为大,故至战国时遂以郡统县,县成为郡的下级行政单位,其时县的长官为县令,惟楚国仍称尹。参见“县令”,

猜你喜欢

  • 上都分台

    官署名。御史台分支机构。元世祖至元五年(1268)五月,在上都建御史台官署。九年,御史台署迁往大都,上都原署成为皇帝每年巡幸时随从的御史台官员理事之处,称为上都分台。

  • 乡自治公所

    乡自治组织的执行机关。民国十年(公元1921年)七月三日北洋政府公布《乡自治制》,但未实行。其中规定,乡的自治执行机关为自治公所,设乡长一人,由乡自治会选出,呈由县知事委任,掌办本乡的自治行政事务;并

  • 延庆宫都部署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北面官,掌延庆宫契丹军民之政。置都部署、副部署、判官等职。

  • 掌院学士

    官名,清朝置,为翰林院长官,满汉各一人,掌国史笔翰,备左右顾问。侍读学士以下,掌撰著、记载、祭告郊庙神袛、撰拟祝文、恭上徽号、册立册封、撰拟宝文及赐内外文武官祭文碑文。见《清史稿·职官志二》。参看“翰

  • 鄙师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地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掌一鄙行政事务的长官。《周礼·地官》:“鄙师,每鄙上士一人”,“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。凡作民,则掌其戒令。以时数其众庶,而察其媺恶而诛赏。岁终,则令其鄙之政而致事”

  • 猛智将军

    见“十猛将军”。

  • 主客司郎中

    参见“主客郎中”、“主客清吏司郎中”。

  • 雍府

    官名,周设此官,掌宫中筵食。《仪礼·少牢馈食礼》:“司宫筵于奥,祝设几于筵上,右之,主人出迎鼎……雍正执一匕以从,雍府执四匕以从。”

  • 掌药御侍

    女官名。金置此官,正九品,掌御医药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三·内命妇品》注。

  • 司宪大夫

    官名。即御史中丞,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,咸亨元年 (670)复名御史中丞。官名。唐置,见“宪台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