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唐古特官

唐古特官

官名。清朝西藏地方官员之统称。唐古特原为西藏族之一枝,后用以通称西藏人。乾隆五十九年(1794)定西藏官制,前后藏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、班禅选补。前藏有噶伦、仔琫、商卓特巴、业尔仓巴、朗子辖、协尔邦、硕第巴、达琫、大中译、卓尼尔、小中译以及第巴等官,后藏有商卓特巴、业尔仓巴、小商卓特巴、达琫等官,地方上有营官治民,武官有戴琫、如琫、甲琫、定琫等统称为唐古特官。


官类名。“唐古特”原是藏族的一种,后成为对西藏人的通称。唐古特官制是清政府干乾隆五十九年(公元1794年)制定的,分为文官、武官、营官(治理各寨藏民)、宫中官(掌达赖与班禅宫中之事)四个系统,分设于前后藏。唐古特官自三品至七品缺出,均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和班禅选补。凡是达赖和班禅的族属,不准挑取大小官目及职事喇嘛。唐古特官有以喇嘛充任者,则不给顶带。唐古特官至民国时期仍旧存在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虞衡清吏司员外郎

    官名。简称虞衡司员外郎。明清虞衡清吏司之副长官。佐郎中掌司事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设,一人,后又增设一人,从五品。清顺治元年(1644)沿设。汉员外郎二人。满洲司属初不分曹,随堂官所派。后增为六

  • 牧守令长的任用限制

    地方官州牧、太守与县令、长的任用,有时对其任用多有条格作具体限制。如西魏大统十年(公元544年)以至北周, 则有六条之制,凡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。参见“六条课太守县令法”。

  • 学院院长

    官名。国民党政府时期规定,独立学院设院长一人,综理院务。国立者由教育部聘任,省和直辖市设立者,由省市政府呈请教育部聘任。大学各学院各设院长一人,综理院务,由校长聘任。

  • 太子翊军校尉

    官名。东宫侍从武官。南朝宋置,员七人,太子三校之一,隶太子左、右卫率。南齐、梁、陈沿置,员一人。梁七班,陈六品、秩千石。北魏亦置,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四品上,二十三年改为从五品。东宫武官名。

  • 工巡捐总局

    官署名。清末京师税收机关。光绪三十三年 (1907) 设。掌商民开市、失照歇业,收捐税,罚款事。辖文案、调查、稽核、会计、收捐、议罚、收发七处及内、外城工巡捐局。置总办一人。宣统二年 (1910) 撤

  • 水衡

    官署名。详见“水衡都尉”。官署名,西汉元鼎二年初置,掌上林苑,其长官称都尉,“有五丞,属官有上林,均输、御羞、禁圃、辑濯、钟官、技巧、六厩、辨铜九官令丞。又衡官、水司空、都水、农仓,又甘泉上林、都水七

  • 鲜卑单于

    少数民族首领称号。西晋时,辽东鲜卑首领慕容涉归,以勋被西晋政权拜为鲜卑单于。

  • 观军容使

    使职名。详见“观军容宣慰处置使”。官名。唐朝设此官,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,以掌权宦官担任。《新唐书·鱼朝恩传》:“九节度围贼相州,以朝恩为观军容、宣慰、处置使。观军容使自朝恩始。”

  • 城门副

    官名。三国魏置,为门候的佐官,参见“门候”。

  • 检事员

    官名。北洋政府附设于外蒙古各级审判处,掌检察民、刑事案件,即检察官之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