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宗伯卿

大宗伯卿

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 置,北周沿置。春官府长官,员一人,多省称为大宗伯,掌礼、乐、祭祀、天文历法、卜祝以及纶诰、著作等方面的事务。正七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参见“春官府”。


官名。北周依《周礼》之制,设大宗伯卿,为春官府的长官。《周礼》大宗伯的职务,掌理建立王邦祭祀天神、人鬼、地祗等的礼制,辅佐王平治安定天下,以吉礼祭享邦国的天神、人鬼、地祗,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,以宾礼使邦国互相亲和,以军礼的威严统一邦国的制度,使他们不敢僭越。以九等任官的仪制,统一规定邦国的爵位。凡有天神、人鬼、地祗的重大祭祀,率领有职事的人员卜问祭日、再戒、洗涤祭品,检视鬯酒用的圭瓒,审阅祭祀用的牺牲与烹煮牲体用的镬器,奉持玉簋,诏告太祝祭祀的名号以为祝辞,预习王亲行的大礼,正式行礼之时在旁教王行礼。王若因故不能亲行祭祀,则代表王主祭。北周大宗伯员额一人,正七命。任此职者,见《周书·孝闵帝纪》:“元年(公元557年)春正月辛丑,以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为太保、大宗伯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画院

    官署名。为画家供奉内廷的机关。五代时西蜀、南唐都设此官署。宋太宗雍熙元年翰林院设图画院,宋哲宗绍圣二年称图画局,后简称画院;院设待诏、祗候等官。《宋史·职官六·入内内侍省》:“翰林院勾当官一员,以内侍

  • 上虞备用处

    即“尚虞备用处”。官署名。清初置,又称尚虞备用处或黏竿处。“虞”在古代为掌山泽之官,或假借作“娱”。本处的职掌,主要是日常协助侍卫处与护军营护卫皇帝,并备皇帝出巡时偶作“垂钓”的承应事务。初设侍卫领班

  • 北宫卫士丞

    官名。东汉置,属卫尉,为北宫卫士令副贰。员一人,秩三百石,领员吏七十二人,卫士四百七十一人。掌北宫卫士,徼巡宫中。官名,东汉置,属卫尉,为北宫卫士令之副,佐令掌北宫卫士,徼巡宫中。参看“北宫卫士令”条

  • 掌交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秋官府蕃部中大夫掌交上士佐官,正二命。

  • 勤务督察长

    警官名。北洋政府时期设于地方警察厅,掌督察所属警员的执勤事务。

  • 安南大将军

    官名。西晋置,安南将军资深者得为此职,职掌同安南将军。二品,禄赐与“特进”同。历代皆不常置。南朝宋二品,梁、陈时皆较安南将军进一阶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二品上,北魏时还曾任仇池氐杨集始为

  • 中司马

    官名,即中尉之司马。汉置,掌徼循京师或领兵作战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中尉,秦官,掌徼循京师,有两丞、候、司马、千人。《汉书·季布传》:布弟季心气盖关中,遇人恭谨,为任侠……尝为中司马。”注:“如

  • 群官

    官名。明朝太仆寺分置各牧监,监下辖诸群之官,掌牧养马匹之事,以备军需。初,群设群长一人,群副二人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)革群副,后又革群长。

  • 三大夫

    传说夏、商每一卿官有三位大夫相佐,合称三大夫。《尚书大传》: “古者天子三公,每一公三卿佐之,每一卿三大夫佐之。”

  • 乡役

    宋朝职役名。即乡里基层政权头目,有里正、户长掌催督租赋,耆长掌维持治安。神宗熙宁六年(1073)行保甲法,又置都保正、副保正、大保长、小保长。后以保正、保长取代耆长、户长。宋职役的一种。乡役是乡里基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