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子中舍人

太子中舍人

东宫属官。亦简称太子中舍、中舍人、中舍。秦、汉有太子舍人,在东宫更直宿卫,西晋武帝咸宁四年(278),置中舍人四员,六品,选舍人中才学俱佳者为之,与太子中庶子共掌东宫文翰,侍从规谏太子,纠正违阙,傧相威仪,综典奏事文书,监督医药,检奏更直名册,职如黄门侍郎。位在太子中庶子下、洗马上。东晋南北朝沿置。宋六品,梁八班,陈五品、六百石。梁、陈又以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署禁令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 定为四品中,二十三年改五品上。北齐隶太子门下坊,五品。隋朝改名“太子内舍人”,炀帝时减为二员,佐太子左庶子领太子门下坊。唐复旧名,改隶典书坊,佐太子右庶子侍从、献纳、启奏,职如中书侍郎,正五品下。高宗永徽元年(650)改名太子内舍人,旋复故。龙朔二年(662) 改典书坊为右春坊,太子中舍人为太子右赞善大夫。咸亨元年(670) 复名太子中舍人。北宋初为五品寄禄官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始为职事官,从七品。南宋员二人。辽朝南面官亦有之。


官名。晋咸宁初置中舍人四人,以舍人才学美者为之,与中庶子共掌文翰,位在中庶子下,洗马之上。南朝宋齐梁陈沿置,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。北魏、北齐沿置。隋称内舍人,唐称中舍人,掌侍从令书奏疏通判判事,拟中书侍郎。也称太子中书舍人。见《通典·职官十二·太子庶子·中舍人》。辽代也设此官,属右春坊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三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胄子律博士

    官名。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(505)置,隶廷尉卿。三班。陈沿置,八品。别有“廷尉律博士”。官名。梁天监四年(公元505年)置,位视员外郎,为由贵族子弟充任的律博士。

  • 守刺

    太守和刺史。《宋史·胡寅传》:“遴选守刺,久于其官。”

  • 土巡检

    官名。明清土官名号之一。文职。四川、云南、广西、贵州等省设有。从九品。有自己所管辖之地区,受地方官约束。世袭,其承袭事隶吏部。详“土官”。文职土官名。清制,四川省置二人:茂州属牟托水、草坪各一人;云南

  • 扬威校

    犹言“扬威营”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“延寿遂从之,部勒行阵,益置扬威、白虎、合骑之校。”汉时军队编制分部,一部即一校。校,即“营”,其长官称校尉。

  • 提学

    官名。① 宋朝以后管理府、州、县等地方学校及教育行政之官员。宋于各路设提举学事司,简称提学。金设提举学校官。元设学提举司。明正统元年(1436)设提督学校官。两京以御史,十三布政司以按察司佥事充任,称

  • 关防衙门

    官署名。参见“掌关防处”。

  • 太庙署令丞

    官名。北齐太常寺所属有太庙署,置令及丞。掌郊庙社稷等事,并领郊祀、崇虚二局丞。隋唐金元太常寺均置太庙署,以太庙令为长官,惟宋不置太庙署,以太庙令属宗正寺,以入内内侍充任,掌宗庙荐新、七祀及功臣从享之礼

  • 五威前帅

    官名,属五威将,掌佐五威将班符命于天下。王莽置五威将十二人,每一将又置前后左右中五帅,衣冠车服驾马,各如其方面色数。将持节,帅持幢,将称太一之使,帅称五帝之使,分行四方班符命;凡更名者,无论王侯属国,

  • 尚舍直长

    官名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 殿内省置为尚舍局次官,八员,正七品。唐朝殿中省尚舍局沿置,六员,正七品。宋朝存其名而罕除授。

  • 纲运官

    官名。唐制,两税皆民自输送,而州县常遣簿、尉充纲运官,贞元时转运盐铁使尝奏诸院自差纲搬运。然其后又以州县官充纲运官如故。开元初规定,州县官充纲运官送两税往来十年者可授县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