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孝廉

孝廉

选拔官吏科目,孝指孝子,廉指廉洁之士。原为二科,汉武帝采纳童仲舒建议,于元光元年 (前134) 初令郡国举孝、廉各一人。其后多混同连称,而为一科,所举也不限于孝者和廉吏。察举孝廉为岁举,郡国每年要向中央推举一至二人。被举者大都先除受郎中。东汉顺帝时,左雄奏请郡国孝廉年不满四十,不得察举,皆先诣公府课试,以观其能。其后遂为制度,为汉朝仕进主要途径之一。三国魏黄初二年(221)令郡国口满十万者举孝廉一人,其有秀异,不拘户口。三年,又令举廉不限年齿,老幼皆可。蜀、吴亦由郡举孝廉。晋沿魏制,尚书郎缺,从孝廉中补,须经策试,合格者补令、长。东晋以来,大郡岁各举二人,郡国仍举一人。十六国、南北朝沿之,地位不及秀才、国子生。时察举权归州郡中正,依九品官人之法,所举皆世家豪族子弟,无须策试。隋唐只有秀才之科,无孝廉之举。至明朝,为荐举之一种,亦用称乡试合格者。清朝亦然。


1、汉朝选拔举荐人才的项目之一。孝指孝悌。儿子孝敬父母称“孝”,弟弟尊敬哥哥称“悌”。廉指廉洁的官吏。汉制规定,每年郡国从所属吏民中推举孝、廉各一人。到东汉,合孝廉为一,郡国每年从二十万人中推举孝廉一人,边远郡县从十万人中推举一人。所举孝廉,朝廷多任之为“”。

2、明清两朝“举人”也称“孝廉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尝食典御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负责皇帝的饮食事务,以宦官担任。《魏书·阉官传》:“高祖以 (王温)谨慎,补中谒者,小黄门,转中黄门、钩盾令,稍迁中尝食典御、中给事中。”北齐改称“中尚食典御”。

  • 制置司

    见“制置使”。

  • 左春坊左庶子

    官名。明清置,属詹事府,用作翰林官迁转之阶。

  • 巡视江南御史

    官名。清代监察御史中有专管巡江南上下两江御史二人,称巡视江南御史,掌纠举不法。见《清史稿·职官二·都察院》。

  • 承宣官

    官名。北洋政府时期总统府设置,掌接待、传达之事,其机构称承宣司。

  • 司戎大夫

    官名。即兵部郎中,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,咸亨元年(670)复名兵部郎中。官名。唐高宗龙朔二年,改兵部郎中为司戎大夫。咸亨元年复旧。见《通典·职官五·兵部尚书》、参看“兵部郎中”条。

  • 成忠郎

    官名。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重定武臣阶官名,改左班殿直置,正九品,属小使臣。武阶官名。宋政和中改左班殿直为成忠郎,秩正九品。

  • 北军

    汉朝置南、北军,南军掌守卫宫城,北军掌京城长安的城防,由中尉统帅。武帝改中尉名执金吾,掌京城屯卫兵和长安城内宫城以外城区。北军有中垒、屯骑、步兵、越骑、长水、胡骑、射声、虎贲八校,每校少者七百人,多者

  • 成安郎

    官名。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改军器库副使置,为医官阶官,从七品。金朝为正七品下阶太医官。元朝为正六品太医散官。官名,也是官阶名。金朝的太医官,自从四品始,以下分为(二)十五阶。正七品下,称成安郎。

  • 出使德国大臣

    官名。清朝光绪三年(1877)设。正二品。七年后,兼驻义、奥、荷、法、比等国大臣。十三年,改驻俄大臣兼。二十二年,复专设出使德国大臣。辖二等、三等参赞各一人,二等、三等通译官各一人,一等、二等书记官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