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辇院
官署名。北宋置,掌乘舆步辇供奉及宫闱车乘之事。设监官三人,以诸司使及内侍充任。下设供御指挥使、副兵马使、供御辇官、次供御辇官、下都军使等,分掌轮流擎御辇,荷负御衣箱,伺候宫中及外戚用车舆。南宋沿置,设监官二人,一员差内侍,一员差武臣。
官署名。宋置,掌乘舆步辇供奉及宫廷车乘之事。设监官三人,以诸司使及内侍充任。下设供御指挥使一人,副兵马使三人,辇官九十二人,主分番擎御辇;供御辇官七十七人,主分番荷负御衣箱,下都军使四人,副兵马使三人,辇官五百七十八人,分别侍候宫中及外戚车舆。
官署名。北宋置,掌乘舆步辇供奉及宫闱车乘之事。设监官三人,以诸司使及内侍充任。下设供御指挥使、副兵马使、供御辇官、次供御辇官、下都军使等,分掌轮流擎御辇,荷负御衣箱,伺候宫中及外戚用车舆。南宋沿置,设监官二人,一员差内侍,一员差武臣。
官署名。宋置,掌乘舆步辇供奉及宫廷车乘之事。设监官三人,以诸司使及内侍充任。下设供御指挥使一人,副兵马使三人,辇官九十二人,主分番擎御辇;供御辇官七十七人,主分番荷负御衣箱,下都军使四人,副兵马使三人,辇官五百七十八人,分别侍候宫中及外戚车舆。
官名。隋炀帝始置,为宫廷女官,二十四掌之一,属尚仪局。员二人,从九品。唐朝为正八品,协助司籍、典籍掌管四部经籍,教授笔札之事。宋属尚书内省,员二人,正八品,职掌如故,金同唐、宋制,置二人。明朝置为宫中
吏名。清置于八旗都统衙门,帮办章奏文移。
官名。西晋置。《晋书·北狄传》: “武帝时,有骑督綦毋伣邪伐吴有功,迁赤沙都尉。”
官名。西汉置,《汉书·枚皋传》记皋为梁共王使,与冗从争。颜师古注:“冗从,散职之从王者也”。
官署名。即“陕西清吏司”。
僧官名。元置,见“都纲”。
官名。北魏末置,统领京畿军兵。《魏书·出帝平阳王纪》: “帝幸华林都亭,集京畿都督及军士三千余人,慰勉之。”
即“扎尔固齐”。
官署名。元宪宗三年(1253),忽必烈受京兆分地,奏以河东解州盐供军用,立从宜府掌管其事,屯田凤翔,募民受盐入粟,转输四川。宪宗七年(1257)罢。
三公之位的代称。古代鼎为立国之重器,三足,故用为三公的代称。司即职位、掌管。《后汉书·谢夷吾传》:“宜当拔擢,使登鼎司。”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司空曹操祖父腾……窃盗鼎司,倾覆重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