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监察使署

监察使署

官署名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隶属于监察院。监察院成立之初,为行使对于地方的监察权,划分全国为十四监察区,民国二十三年(公元1934年)改划为十六个监察区。但各区监察使多未派任。至民国二十四年(公元1935年)五月,江苏、皖赣、湘鄂、冀、闽浙、鲁豫、甘宁青等七区监察使署首先成立。此后续有增设。至民国三十五年(公元1946年)八月抗战胜利,重新划定全国为十九监察区,除热河察哈尔绥远、吉林松江合江、黑龙江嫩江兴安、西藏、蒙古五监察区外,其余江苏、安徽江西、湖南湖北、浙江、福建台湾、云南贵州、四川西康、广东广西、河南山东、河北、山西陕西,甘肃宁夏青海、新疆十四监察区均设立监察使署。监察使署直隶于监察院,以监察使为主官,掌巡行监察,行使弹劾权。署内设秘书室及总务、调查两科。设秘书二至三人,科长二人,科员四至六人,调查员四至六人,助理员六至十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司事令史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八品上,二十三年复次职令,未见。

  • 太常寺

    官署名。北齐始置,位列九寺之首,掌管宗庙陵寝祭祀、礼乐仪制、天文术数等。设卿、少卿为长贰,丞一员。属官有博士、协律郎、八书博士等,领诸陵、太庙、太乐、衣冠、鼓吹、太祝、太史、太医、廪牺、太宰等署。历朝

  • 伊齐辖喇哈番

    满语官名。汉译为“郎中”。

  • 直刺

    清朝直隶州知州之别称。以知州别称刺史,故名。

  • 尚书台

    官署名。秦、西汉少府有尚书署,掌收发诏命章奏。东汉称尚书台,亦号中台、内台,仍设宫禁中,职权更加扩大,名义上仍隶少府,实际上直属皇帝,既是参与决策的宫廷出令机构,又是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,兼具中朝、外朝

  • 行院

    官署名。为行枢密院的简称。元至元三年,在四川、江西、浙江等处置行枢密院,“以镇遏好乱之民”。其官有知院、同知、佥院、院判等。见《元史·百官八·行枢密院》。

  • 典茶心

    官名。太平天国设置,为天朝典官。茶指茶食,即糕点;心指点心,与茶叶无关。典茶心掌供应果品点心,员额二人,官阶为职同指挥。

  • 州干

    州门下吏名。干在汉代为郡府主文书之吏,晋代州亦置干,见《金石录》二十《学生题名碑》。《金石萃编》一记南朝《宋宁州太守爨龙颜碑阴》有干二人,位次书佐之下。参见“郡干”。

  • 诵诗工

    官名,王莽置,掌诵诗劝诫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置司恭、司徒、司明、司聪、司中大夫及诵诗工、彻膳宰,以司过。”

  • 章佩监少监

    元置,为章佩监的佐官,见“章佩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