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贴职

贴职

官制用语。北宋前期,外任官带三馆及诸殿、阁职名。称为贴职。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后,宰执资格者带观文、资政、端明学士,侍从资格者带诸阁学士,余官带侍制、修撰、直阁,武臣带閤门宣赞舍人,皆称为贴职。每月领取一定数量添支钱,后改称贴职钱。


宋初承唐制置昭文馆、史馆、集贤院、分掌藏书、校勘经籍及修史之事,合称三馆;又置秘阁、龙图阁等藏三馆真本及皇帝御集。三馆与诸阁所置修撰、直馆、直阁、校理、校勘、检讨诸职,称为馆职。他官带馆职者,称为贴职,贴为附益的意思。宋初有集贤殿修撰、直龙图阁、直秘阁三等。元丰改制,不置昭文馆与集贤院,史馆并入著作局,惟以直秘阁为贴职,不经考试而任命,只作为恩数而已。政和以后增为集英殿修撰、右文殿修撰、秘阁修撰、直龙图阁、直天章阁、直宝文阁、直显谟阁、直徽猷阁、直秘阁九等。多授给大臣子弟、姻戚,钱谷文俗之吏亦有得之者,不为士大夫所重。孝宗淳熙中九等贴职著为令。后又续置直敷文阁、直华文阁、直宝谟阁、直宝章阁、直显文阁,地位在徽猷阁下,直秘阁上。南宋时集英殿修撰用以尊宠六部权尚书之补外官者,下待制一等;直阁为任帅臣、监司者贴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诗赋

    科举考试的文体之一。唐代科举考试, 诗赋兼用, 诗与赋皆拘牵音韵,束缚韵调, 诗较赋之段落字句为少,其律尤为谨严。至于诗赋出题,唐初不一定都有出处,考官有时以己意立题,应试者若不明题意,可以向考官询问

  • 脱脱火孙

    即“脱脱禾孙”。

  • 太仆寺卿

    即“太仆卿”。官名。为太仆寺长官。参看“太仆寺”条。

  • 横朔将军

    官名。将军名号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一班,拟电威将军等号; 大通三年(529)定制后,改拟武猛将军等号。

  • 诸司

    官名。南宋国史实录院置,员一人,以内侍省官充任。

  • 中军鼓角使

    使职名。唐德宗建中四年 (783),朱泚据长安谋反,朝廷特置,以右龙武军使令狐建为之。

  • 虎贲丞

    官名,西汉置,为虎贲校尉之副,佐校尉,掌文书。俸六百石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,参看“虎贲校尉”条。

  • 吏曹清吏司

    官署名。明朝北京行部所属六曹清吏司之一。永乐元年(1403)始置,设郎中一人,正五品,员外郎一人,从五品,主事一人,正六品。十八年迁都北京,遂罢。参见“北京行部”。

  • 小宰相

    侍中、给事黄门事郎的别称。《魏书·王慧龙传》: “时政归门下,世谓侍中、黄门为小宰相。”

  • 大论

    官名。吐蕃大相论茞别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