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门候

门候

官名。主城门或军营门。西汉城门校尉属官有十二城门候,掌按时开闭城门。东汉沿置。城门每门候一人,六百石。又,诸将军营部亦置。隋朝为左右监门府属官。隋高祖仁寿三年 (603)于监门府置门候一百二十人。炀帝时增至二百四十人,正七品,与左右门尉分掌门禁守卫。


官名,两汉都城十二城门皆置候,属城门校尉,掌开闭城门,查问出入人等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城门校尉》:“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,有司马、十二城门候。”《汉书·蔡义传》:“数岁,迁补覆盎城门候。”注:“门候,主候时开闭也。”《后汉书·百官四·城门校尉》:“城门校尉一人,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掌雒阳城门十二所……城门每门候一人,六百石。”《后汉书·鲍永传》:“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,永以事劾良大不敬,由是朝廷肃然,莫不戒慎。”注:“《东观记》曰:时良从送中郎将来歙丧还,入夏城门,与五官将车相逢,道迫,良怒,召门候岑尊,叩头马前……良诸侯藩臣,蒙恩入侍,宜知尊帝城门候吏六百石,而肆意加怒,令叩头都道,奔走马头前。无藩臣之礼,大不敬。”州县苑之门也置门候。《后汉书·方术·李郃传》:“县召署幕门候吏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十二城门候。”注:“师古曰:门各有候,萧望之署小苑东门候,亦其比也。”将军府和军营也设门候。《后汉书·百官一·将军》:“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,其兵多少各随时宜。门有门候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张邈传》:“玄德,布弟也。弟为诸君所困,故来救之……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,布言:诸君观布射戟小支,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,不中可留决斗。”隋朝左右监门府属下有门候120人,炀帝时增至240人,正七品,与左右门尉分掌门禁守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户部十四清吏司

    官署名。清初户部沿明十三司之制,增设江南一司,共分十四个清吏司,每司都设郎中、员外郎与主事,一般是七、八人,最多到十二人,另外有笔帖式一百二十一人,经承六十八人,分别在各司办事。各司分别掌核各该省钱粮

  • 宁戎校尉

    官名。十六国前凉置。领兵,驻枹罕(今甘肃临夏东北)。张瓘任此职时兼河州刺史。见《晋书·张轨传》。

  • 右三部检法司

    官署名。金朝置,属尚书省。主管兵、刑、工三部法律事宜。设司正二员掌披详法状,秩正八品; 检法二十二员掌检断各司取法文字,秩从八品。兴定二年(1218)曾增设知法、掌法等职,四年罢。官署名。金代于工部设

  • 左三部检法司

    官署名。金朝置,属尚书省。掌吏、户、礼三部法律事宜。设司正二员主管披详法状,秩正八品; 检法二十二员掌检断各司取法文字,秩从八品。官署名。金代于礼部设左三部(吏、户、礼)检法司,设司正二人,正八品,掌

  • 左右阁都尉

    官名,汉朝齐置,掌宫阁屯卫兵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(秦)信谓左右阁都尉曰:意以淳于同马病为何?”

  • 军都虞候

    官名。五代、宋朝军一级统兵官,位在军都指挥使之下。武官名。见“军都指挥使”。

  • 龙官

    以龙作为长官的名称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宓羲龙师名官。”注:“应劭曰:师者长也,以龙纪其官长,故为龙师。春官为青龙,夏官为赤龙,秋官为白龙,冬官为黑龙,中官为黄龙。张晏曰:庖羲将兴,神龙负图而至

  • 阉寺

    阉人和寺人的合称,也指宦官。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:“逮桓、灵之间,主荒政缪,国命委于阉寺。”《魏书·刘思逸传》:“思逸身虽在阉寺,而性颇豪率。”

  • 编估局

    官署名。南宋高宗绍兴七年(1137),以左藏库监门官一员兼编估职事,九年专设编估官,十一年专置局,属太府寺。掌对市舶司送到香药、杂物及诸州、军所纳无用赃罚衣服等进行拣选、估价,不堪公用者送杂卖场出卖。

  • 建义将军

    官名。东汉置,三国蜀、十六国后赵,西秦及北魏亦置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(493) 职员令未载,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,定为四品。杂号将军名,东汉置,三国蜀、十六国、后赵、西秦、北魏等沿置。掌帅兵征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