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知识>五湖

五湖

①《周礼·职方》扬州:“其泽薮曰具区”,“其浸五湖”,《国语·越语》:越伐吴,“战于五湖”,《史记·河渠书》:“于吴,则通三江、五湖。”历来注家对五湖解释不一:(1)即太湖。韦昭云:“湖名耳,实一湖,今太湖是也”(裴骃《史记·集解》引)。虞翻云:“太湖有五道,故谓之五湖”(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李贤注引)。(2)太湖及其附近四湖,或与太湖相通的五个湖湾。韦昭《三吴郡国志》:“太湖边有游湖、莫湖、胥湖、贡湖,就太湖为五湖”,又“胥湖、蠡湖、洮湖、滆湖,就太湖为五湖”(《太平寰宇记》引)。郦道元《水经注》:“谓长荡湖、太湖、射湖、贵湖、滆湖也。”李贤云:“滆湖、洮湖、射湖、贵湖及太湖为五湖,并太湖之小支,俱连太湖,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”(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注)。张守节《史记·正义》:“菱湖、游湖、莫湖、贡湖、胥湖,皆太湖东岸,五湾为五湖,盖古时应别,今并相连。”②五个大湖的总称。司马贞《史记·索隐》:“郭璞《江赋》云,具区、洮滆、彭蠡、青草、洞庭是也。”王应麟《小学绀珠》列举五湖有“太湖、射阳、青草、丹阳、宫亭”。按《周礼·职方》具区和五湖并举,具区即太湖,可见五湖不是太湖,也不能包括太湖在内。从《国语·越语》和《史记·河渠书》考之,当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湖泊。“五”系虚数,意即众多湖泊,可包括太湖,也可不包括太湖。近代一般以洞庭、鄱阳、太湖、巢湖、洪泽为五湖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莱文集

    书名。南宋吕祖谦著。四十卷。凡文集十五卷、别集十六卷、外集五卷、附录三卷、拾遗一卷。其中《杂说》、《易说》及往来信牍等反映其哲学思想。主张调和朱、陆而偏于陆学。提出“人要心使事,不要事使心”(《诗说》

  • 高则诚

    即“高明①”。

  • 韦冲

    540—605隋京兆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人,字世冲。家本关右著姓。仕北周,累迁汾州刺史。入隋,进位开府,兼散骑常侍,以能安抚南汾胡人,拜石州刺史。历任南宁州总管,检校括州事,镇压陶子定、罗慧方等起义

  • 王湾遗址

    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。在河南洛阳西郊涧河右岸。1959—1960年进行两次发掘。文化堆积层厚3米左右,内涵丰富,除上层有周以后的文化堆积外,新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三期:一期属仰韶文化,三期属河南龙

  • 掐子

    宋下等役人之一。掌检查粮仓出纳粮食质量。一般差下户充,或招募。常与拣子合称“拣掐”。参见“拣子”。

  • 忆江南

    唐教坊曲名,后用为词牌。《乐府杂录》载,此调原名谢秋娘,系宰相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。白居易依调填词,有“春来江水绿如蓝,能不忆江南”名句,始改今名。又名江南好、望江南、梦江南等。单调,二十七字,五句,

  • 外兵

    ①官署名。见“外兵省”、“外兵曹”。②外兵参军的简称。《梁书·南平元襄王伟传》:“府迁骠骑,转外兵。”③兵制名。又称外军。为中央属兵驻于外地者。始置于三国魏。有中直兵、外兵、骑兵参军。北齐之制,尚书郎

  • 白鹭洲

    地名。(1)在今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外江东门附近。原为长江中的沙洲,因白鹭多聚洲上而得名。唐李白《登金陵凤凰台》诗:“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”,即此。北宋初曹彬在此破南唐兵。后世因江流西移,洲与陆

  • 中大通

    南朝梁武帝年号(529—534)。凡六年。

  • 峨州

    唐置羁縻州。治所在今贵州荔波县城北。天宝元年(742)属黔中郡,隶黔中道。乾元元年(758)属黔州都督府。大历十二年(777)属黔州经略招讨使。大顺元年(890)属武泰军节度使。后晋天福八年(94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