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都令史
南朝梁尚书省置殿中、吏部、金部、左户、中兵五都令史,品二班,与尚书左、右丞共理省中各项政务。本皆用寒流。天监九年(510),武帝革用士流,位视奉朝请。
南朝梁尚书省置殿中、吏部、金部、左户、中兵五都令史,品二班,与尚书左、右丞共理省中各项政务。本皆用寒流。天监九年(510),武帝革用士流,位视奉朝请。
又称万佛峡。位于今甘肃安西城南约70公里的榆林河谷两岸。依砾岩凿窟,现存四十一孔,东崖三十孔,西崖十一孔,始凿于北魏。今存最早的壁画多为唐代遗物。另有五代、宋、西夏遗存,约占半数。多系统治瓜、沙等州的
《汉书·地理志》作宾从,《郡国志》作宾徒。治今辽宁锦州市北。西汉属辽西郡,东汉属辽东属国,晋属昌黎郡,西晋末后废。
官署名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七月设立。掌管全国工商事务,包括农务、蚕桑、畜牧,以及工艺、路矿等。置尚书及左、右侍郎各一员,下辖保惠、平均、通艺、会计四司和司务厅。附设律学馆、商务学堂、工艺局、注
①即“和州”。②见“高昌壁”。
628—683即李治。唐代皇帝。公元649—683年在位。字为善,小字雉奴。太宗第九子,长孙皇后所生。性懦弱。贞观五年(631)封晋王。十七年,立为太子。二十三年即帝位,改元永徽。永徽二年(651),
亦作伯道。春秋时期齐桓公、晋文公等以武力、威势称霸诸侯之方策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以力假仁者霸。”赵岐注:“言霸者以大国之力,假仁义之道,然后能霸。若齐桓、晋文等是也。”《汉书·五行志下之下》:“周
书名。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编。已出六辑,每辑三册(第五辑为四册)。主编分别为:张永贵(一、二辑)、吕实强(三、四、五辑)、陆宝千(六辑)。此书系据清季总理衙门档案中之有关教务教案部分编成。已出档案包括诏谕
在今河北广宗县南。《晋书·石勒载记》:建兴元年(313),石勒“攻乞活李恽于上白,斩之”;永和五年(349)后赵司空李“农奔广宗,帅乞活数万家保上白”,均即此。
一名渽(一作涐,误)水。即今四川中部的大渡河。战国秦蜀守李冰,曾凿溷崖(今四川乐山市岷江与大渡河交会处),避沫水之害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:汉武帝拜相如为中郎将至蜀,“西至沫、若水”,即此。隋唐以后,
清末政团。宣统三年十月二十八日(1911.12.18)由朱葆三、吴登瀛等发起,李鉴堂、倪庆云等赞助,成立于上海。以赞助共和、扶持民国军为宗旨。成员多为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和洋行买办。从事宣传共和原理及组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