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制
①唐宋时皇帝自宫中直接发出的诏令。亦称内命。唐开元二十六年(738)置翰林学士及学士院,掌草拟重要诏书,不经中书、门下两省,由皇帝许可后直接颁布,百官听于宣政殿。日常诏书仍由中书舍人撰拟。翰林学士所拟诏令为内制,中书舍人所拟为外制,合称两制。宋沿之。②撰拟内制官员的别称。唐宋用以称翰林学士带知制诰者。宋赵昇《朝野类要·称谓》:“翰林学士官谓之内制,掌王言、大制诰、诏令、赦文之类。”
①唐宋时皇帝自宫中直接发出的诏令。亦称内命。唐开元二十六年(738)置翰林学士及学士院,掌草拟重要诏书,不经中书、门下两省,由皇帝许可后直接颁布,百官听于宣政殿。日常诏书仍由中书舍人撰拟。翰林学士所拟诏令为内制,中书舍人所拟为外制,合称两制。宋沿之。②撰拟内制官员的别称。唐宋用以称翰林学士带知制诰者。宋赵昇《朝野类要·称谓》:“翰林学士官谓之内制,掌王言、大制诰、诏令、赦文之类。”
即“严遂”。
1841—1874英国人。清同治二年(1863)来华,进中国海关。五年总税务司赫德派其随斌春赴英、法等国,任英文翻译。六年返回,在广州、宁波等口岸任代理税务司,后升为税务司。十二年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奥地
书名。别名《孝慈渊圣皇帝要录》。南宋汪藻撰。十六卷,编年体北宋末年史书。起钦宗即位前,止靖康二年(1127)五月一日高宗即位,按日系事。广采诏诰、案牍,于宋金和战诸事编载较详,所记当日朝政制度,亦有端
唐时安禄山年号(756)。
文书名。臣民向皇帝呈递奏疏的副本。汉制,凡上书者皆为二封,署其一曰副。领尚书者先发副封,所言不善,屏去不奏。宣帝时,为削夺霍氏权势,采纳御史大夫魏相建议,去副封以防壅蔽。
汉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信使。《后汉书·李南传》:“乃有驿使赍诏书原停(马)棱事。”
?—1669清蒙古正白旗人,西鲁特氏。祖籍科尔沁。天命年间归降后金,袭父职游击兼牛录额真。历官兵部侍郎、正白旗蒙古都统、兵部尚书等。崇德三年(1638)从皇太极攻明。顺治元年(1644)参与镇压李自成
唐舞名。有以舞人以身亚地布字者,有以舞队排字者,有以舞衣颜色成字者。《圣寿乐》即字舞。舞者百四十人,戴金铜冠,穿五色画衣,舞队每变一次摆一字,共摆十六字:“圣超千古,道泰百王。皇帝万年,宝祚弥昌。”
1072—1128宋温州瑞安(今属浙江)人,字少伊。元祐进士。宣和六年(1124),为殿中侍御史,请削三公权,论童贯不可用,忤时相王黼。复奏免江浙茶盐比较之法,极论和买、和籴、盐法之害民。旋遭斥罢。建
官署名。即大宗正府。金章宗泰和六年(1206)因避先世讳“宗”字,改名大睦亲府。官员亦改称为判大睦亲事、同判大睦亲事、同签大睦亲事、大睦亲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