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司
官署名。西夏始设,掌管佛教事务。有僧众功德司、护法功德司、出家功德司,设正使、副使为正副长官。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1280)置,又称功德使司、都功德使司。秩从二品,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及吐蕃军民等事,并经管内廷作佛事。设功德使及同知为正、副长官。三十一年罢。大德七年(1303)复立。天历二年(1329)再罢,以所掌事归宣政院。至顺三年(1332)复立。顺帝至元元年(1335)罢。
官署名。西夏始设,掌管佛教事务。有僧众功德司、护法功德司、出家功德司,设正使、副使为正副长官。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1280)置,又称功德使司、都功德使司。秩从二品,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及吐蕃军民等事,并经管内廷作佛事。设功德使及同知为正、副长官。三十一年罢。大德七年(1303)复立。天历二年(1329)再罢,以所掌事归宣政院。至顺三年(1332)复立。顺帝至元元年(1335)罢。
1793—1866清山西寿阳人,字叔颖,又字实甫,自号春圃、间叟、息翁。嘉庆进士。道光元年(1821)入值南书房,获道光帝信任。历官内阁、通政司、光禄寺、吏部、兵部等处。鸦片战争时期两度赴福建查办海防
命妇名号。始见于三国魏。南朝宋、齐,北朝北魏皆置。多封予后妃之母、乡侯之妻及高官妻女。南朝宋、齐地位低于县君。唐代封四品勋官之妻,母则封乡太君。不因夫、子得封者,称为品乡君。金代封五品文散官朝列大夫、
南朝时置戍。在今安徽铜陵县北鹊头山。梁承圣元年(552)王僧辩讨侯景,遣侯瑱袭克鹊头戍,即此。唐为镇,属南陵县。见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、《元和郡县志》。武德七年(624)赵郡王孝恭攻辅公祏鹊头镇,拔之。
即“宋恭帝”。
清宣统元年七月四日(1909.8.19)订于奉天(今沈阳)。日俄战争中日本非法在中国修筑安奉轻便铁路,后又自行改建。节略迫使清政府承认既成事实。
今台湾基隆市的旧称。以港外有鸡笼山得名。清初郑成功曾置鸡笼安抚司于此。咸丰十年(1860)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。光绪元年(1875)置鸡笼厅,后改名基隆。
东汉桓、灵时分罗县置。治今湖南平江县东南三十里金铺观。属长沙郡。建安十四年(209)孙权以此县为周瑜奉邑。次年又于县置汉昌郡,以鲁肃为太守。不久改为吴昌县。
见“张角”。
明代指改折金银、钱钞、丝绢或其他物征收之税粮。亦作“折收”。《明史·食货志二》:“云南以金、银、贝、布、漆、丹砂、水银代秋租,于是谓米麦为本色,而诸折纳税粮者,谓之折色。”洪武九年(1376),银一两
即“荆南文献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