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港
地名。始见于明。《大清一统志》作笨港。所指有三义。(1)今台湾西南部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。为福建沿海居民往台湾岛上最早聚居和开拓地之一。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主要港湾。后因港口淤浅,海舶遂稀。(2)台湾本岛。《明史·鸡笼传》:“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,故名北港,又名东番。”(3)泛指台湾中、南部地区。《顺风相送》:松浦往吕宋,“丙午六更见北港、沙马头”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“北港即彭湖之唇齿”,“北港盖在澎湖之东南,亦谓之台湾”。
地名。始见于明。《大清一统志》作笨港。所指有三义。(1)今台湾西南部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。为福建沿海居民往台湾岛上最早聚居和开拓地之一。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主要港湾。后因港口淤浅,海舶遂稀。(2)台湾本岛。《明史·鸡笼传》:“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,故名北港,又名东番。”(3)泛指台湾中、南部地区。《顺风相送》:松浦往吕宋,“丙午六更见北港、沙马头”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“北港即彭湖之唇齿”,“北港盖在澎湖之东南,亦谓之台湾”。
在今江西贵溪市西南。本名应天山。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在此讲学,以山形如象改名,自号象山居士,学者称为象山先生。所著后人辑为《象山集》。
官署名。清代内务府所属机构。掌理所属武职之铨选任用及打牲、捕鱼之事。顺治十八年(1661)裁尚膳监,改用今名。设郎中三人、员外郎六人、催总四人,分办所属事务。所属有吉林“打牲乌拉处”等机构。康熙十六年
三国吴永安三年(260)置,治今福建将乐县。属建安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)废。唐武德中复置,其后废置无常。五代晋天福八年(闽天德元年,943)王延政升为镛州,开运三年(南唐保大四年,946)复降为将乐
《诗·大雅》篇名。《诗序》认为是周宣王大夫仍叔作。时遇大旱,民丧国危,作此诗祭神祈救。诗中抱怨说:“上下奠瘗,靡神不宗。后稷不克,上帝不临。 耗下土,宁丁我躬。”反映西周晚期对上帝及神
恩监生的简称。清代国子监监生名目之一。指出于皇帝特别恩赐取得入监读书资格者。由八旗汉文官学生,算学满、汉肄业生考取者,以及临雍观礼圣贤后裔,由武生、奉祀生、俊秀入监者,俱为恩监。
?—前500即晏子。春秋时夷潍(今山东高密)人,字平仲。齐国大夫,历事齐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朝。节俭力行,能诤谏,主张计能定禄,诛不避贵,赏不遗贱。认为儒者所倡导的礼制迂腐繁琐,不可导民。重视发展农业生
书名。四十七卷,伪满洲国重编为七十卷。民国初年清室私撰,因清亡不用“实录”两字。起自光绪三十四年(1908)十一月,止于宣统三年(1911)十二月。为宣统时编年体史料长编。
?—1400明云南武定女土官。彝族。元武定路土官总兵法叔之妻。夫死,弟三宝奴(弄积)袭,转嫁之,三宝奴死,继其职。洪武十四年(1381),降明。次年,改路为府,授中顺大夫、土知府。二十六年,以病不能任
商办企业。粤路原由官办,后由广州总商会、九善堂等倡议商办,咨明商部立案。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四月公司成立,即从两广总督衙门接管有关一切事宜。公举郑观应为总办,黄景棠为副办,许应鸿、周麟逑、左宗藩
明洪武十年(1377)降潍州为县。治今山东潍坊市。属莱州府。1948年原县城设潍坊市后,县治迁驻寒亭。1983年县并入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