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帝
战国时秦国人尊奉的四位上帝。即青帝、黄帝、炎帝、白帝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当时秦国建有西畤,在雍,秦襄公时建;鄜畤,在鄜,秦文公时建;密畤,在渭南,秦宣公时建;上畤、下畤,皆在吴阳,秦灵公时建;畦畤,在栎阳,秦献公时建。其中密畤祀青帝,上畤祀黄帝,下畤祀炎帝,西畤、鄜畤、畦畤皆祀白帝。
战国时秦国人尊奉的四位上帝。即青帝、黄帝、炎帝、白帝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当时秦国建有西畤,在雍,秦襄公时建;鄜畤,在鄜,秦文公时建;密畤,在渭南,秦宣公时建;上畤、下畤,皆在吴阳,秦灵公时建;畦畤,在栎阳,秦献公时建。其中密畤祀青帝,上畤祀黄帝,下畤祀炎帝,西畤、鄜畤、畦畤皆祀白帝。
592—672唐杭州新城(今浙江富阳西南)人,字延族。许善心子。隋大业中举秀才。隋末投李密,为元帅府记室。唐武德初,补涟州别驾,太宗召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。贞观中,历著作郎、中书舍人、给事中,兼修国史
西汉人,字君孟。元帝时为尚书令,后迁少府。以治梁丘《易》著名。元帝令其与诸《易》家论难,诸儒莫能与抗。后为朱云折服,时人语曰:“五鹿岳岳,朱云折其角。”与中书令石显、中书仆射牢梁等结党擅权,百官畏之,
又作醉李(《公羊传》)、“就李”(《越绝书》)。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。《春秋》定公十四年(前496):“于越败吴于檇李”,吴王阖间病伤而死。《吴越春秋》越王勾践七年(前490),吴王夫差增封勾践地“西至
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玺印。青白玉制。玺文为“天父上帝,天兄基督,天王洪日,恩和辑睦,救世幼主,主王舆笃,八位万岁,真王贵福,永定乾坤,永锡天禄”。天京(今南京)失陷时为清军所得,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。天王
?—1874清湖南耒阳(一作东安)人,又名声洪、盛洪、胜洪、世雄。早年加入天地会。咸丰二年(1852)冒称明裔,与胡有禄以“恭义堂”名义在广西南宁发动起义,后活动于湘桂边界。四年攻克灌阳,建立升平天国
索系兵器。以净铁打造,若鹰爪,五指攒中,钉以贯,能活动。穿长绳系之。大力丢击人马,着身收合不能逃脱。为宋明军中使用之兵器。至清代为索系暗器之一,称飞爪,一绳系一爪,有小机括控爪,着人将索一抽,小机括使
又译主儿扯歹、术儿彻丹、术彻台、拙赤䚟。 蒙古兀鲁兀部首领。 初依札木合,后率部归铁木真。蒙古与克烈部战于哈阑真沙陀(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南境),兀鲁兀、忙兀两部充当先锋,射伤汪罕之子亦剌合
①西汉时太史令之通称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称其父司马谈及自称皆为太史公。《史记》原名《太史公书》。②西汉时对太史令的尊称。一说当时亦作为官名,位在丞相上,其职位尊贵与三公同,故称太史公。
1852—1906日本人。1885年任参谋本部一部部长,嗣后任陆军大学校长、陆军省军务局长。甲午战争时任大本营留守参谋长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任台湾总督。两年后回国历任陆相、内务相兼文相。后升为
官署名。战国楚置,主管纺织业。战国楚官印有“中织室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