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时关于教育制度的法令。包括学生入学手续、学习内容、考试制度及学规等。令文散见于《唐六典》、《唐会要》等书。日本养老时代(717—723)的《学令》亦可资参考。
①随侍帝王或尊长左右。《汉书·史丹传》:“自元帝为太子时,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,侍从十余年。”②泛指随从伺候之人。③宋代称殿阁学士、直学士、待制与翰林学士、给事中、六部尚书、侍郎为侍从;中书舍人、起居郎
清制,凡赴吏部候选、候补官员,均须取具本旗都统、本籍或原住省分督抚咨文。汉京官郎中以下,外官道以下还需取具同乡六品以上京官印结,到部投供验到。到部之员,均令书写履历单呈交查校,谓之投供;投供之员,尚需
建筑部件名称。位在屋顶前后两面坡相交处。等级较高建筑的正脊两端砌出鸱尾、鸱吻、龙尾、吻兽、正吻等装饰物。脊中间砌出宝瓶等饰物。汉代起正脊两端开始有生起,唐、宋、元沿用,明、清恢复平直状态。
?—约524北魏勃海蓨县(今河北景县西)人,字元邕。博涉经史,太傅崔光见而称赏。为太学博士,修《起居注》,兼廷尉监。正光中,除尚书左中兵郎中。曾著《还园赋》等,率多亡佚。
书名。清官修。乾隆二十九年(1764)与《大清会典》同时修成。一百八十卷。旧本《会典》以则例散附诸条下。至该书修成后,各为编录。《会典》具政令之大纲,《则例》备沿革之细目,二书互为补充。《则例》对清政
官名。清末管理全国教育行政之最高长官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正月,为推行近代新式教育,设管理官书局大臣。二十四年五月,改称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。二十七年称管学大臣。二十九年正式称为学务大臣,共三人,均
又作爨僰军。元云南地方乡兵。由爨人和僰人组成。爨即寸,也称乌蛮、罗罗斯,即今彝族。僰即白,也称白蛮,即今白族。
南朝梁置。治今广东阳春市。为阳春郡治。唐为春州治。宋天禧后历属高州、南恩州、肇庆府。宋有榄径铁场,景德中曾一度移治今市北。
科举考试用语。隋唐时,科举考试及格被录取者称及第,因列榜有等第,故名。人称登第或擢第。宋代殿试分甲取人,文科一、二甲赐本科及第,武科状元赐武举及第。太学上舍生分数最高者,赐上舍及第。此外,礼部试和殿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