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知识>头陀教

头陀教

元代佛教的一个苦行派别。头陀(梵文Dhuta的音译)义为“抖擞”,即去掉尘垢烦恼。传自天竺,盛于南朝齐、梁。有十二种修行规定,称“头陀行”。如著粪扫衣(用被遗弃的破布缝制的僧服)、常乞食、住阿兰若(远离人家的空闲处)等。元代成为独立的教门,朝廷设诸路头陀教门都提点,各路设头陀教禅录,管理治下头陀禅师。头陀禅师与俗人诉讼,由禅录与地方官员共同裁断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虚

    中医虚症的五种死候。精气夺为虚,一虚见则病,五虚见必死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脉细、皮寒、气少、泄利(同痢)前后、饮食不入,此谓五虚”,“五虚死”。

  • 文殊山石窟

    北魏石窟。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部文殊山山谷中。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山,因而得名。洞窟大多分布在前后两山崖壁上,现存窟龛十多个,多已残破。千佛洞、万佛洞两窟较为完整,均属早期北魏支提窟。塑像虽经后

  • 国子监祭酒

    官名。国子监长官。见“国子祭酒”。

  • 祠祭署

    官署名。(1)明清太常寺所属办事机构。掌各坛庙祭祀事宜。明代天坛、地坛、先农坛、朝日坛、夕月坛、帝王庙等各署均置奉祀一人,祀丞二人。清代由太常寺汉寺丞总理,下设协律郎五人,赞礼十四人,司乐二十三人。各

  • 江都郡

    隋大业初改扬州置。治江阳县(今江苏扬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淮南江北地区及镇江、丹阳、句容,安徽滁州、天长、全椒、来安等市、县地。唐武德三年(620)改为南兖州。七年改为邗州,九年复为扬州。隋炀帝于郡治

  • 突厥

    古族名、国名。鄂尔浑突厥文碑作Turk。广义包括突厥、铁勒诸部落,狭义专指突厥汗国。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(今阿尔泰山)以南,因金山形似兜鍪(古战盔),俗称“突厥”,遂以名其部落。初臣属于柔然,为其锻奴。

  • 主巴噶举

    藏传佛教噶举派塔布噶举系帕竹支系下八小分支之一。由帕木竹巴弟子林热·白马多吉开创,成于藏巴嘉热·意希多吉(1161—1211),称中主巴。其后,藏巴嘉热弟子洛热巴·旺秋尊追(1187—1250)建下主

  • 江乞

    即“江乙”。

  • 即“帝辛”。

  • 赵俊

    明初人。洪武时官工部侍郎,进尚书。奉诏考定、修补国子监所藏书板,古籍始备。洪武十七年1384)免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