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知识>常服

常服

皇帝、太子、后妃、诸王、百官及命妇通常穿戴之服。历朝历代制度不同。隋代皇帝听朝,以赭黄文绫袍,乌纱帽,折上巾,六合靴,与贵臣通服。百官常服同于庶民。唐初,以赭黄袍、巾带为常服。腰带则一、二品銙以金,六品以上以犀,九品以上以银,庶民以铁。太宗常服为有袴褶与平巾帻,通用翼善冠。其后,以紫为三品之服,金玉带,銙十三;绯为四品之服,金带,銙十一;浅绯为五品之服,金带,銙十;深绿为六品之服,浅绿为七品之服,皆银带,銙九;深青为八品之服,浅青为九品之服,皆鍮石带,銙八;黄为流外官及庶民之服,铜铁带,銙七。中宗以后文官以紫黑絁为巾,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,有罗巾、圆头巾子,后遂不改。明代皇帝乌纱折角向上,亦名翼善冠。黄袍,盘领窄袖,带用玉、皮靴。文武官乌纱帽、团领衫、束带。公侯驸马伯与一品为玉带,二品花犀带,三品金鈒花带,四品素金带,五品银钑花带,六、七品为素银带,八、九品及未入流官乌角带。服花、花样,亦依品级有严格规定。如公侯驸马伯为麒麟、白泽,文一品为仙鹤,武一、二品为绣狮子等。命妇为颜色圆领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桂苑丛谈

    书名。五代冯翊撰。一卷,二十八条。记唐轶闻传说,有六条兼及南北朝事。内容大半为鬼神怪异之说。所记诗人王梵志轶事等,传奇色彩颇浓。有关诗人崔涯、张祜传闻,更为《儒林外史》张铁臂故事蓝本。于唐末社会状况亦

  • 牺牲所

    官署名。明置。掌收养犊、牛、太牢、少牢,供祭祀之用。隶太常寺。明洪武三年(1370)设神牲所,置廪牲令、大使、副使等,四年革。洪熙元年(1425)复设,更名牺牲所,置吏目一人,从九品,典掌文移。

  • 翊卫府郎

    见“翊府(3)”。

  • 轮缚大囤

    在今四川兴文县南。北宋政和四年(1114),晏州土著卜漏叛,官军进讨,卜漏据囤固守,为火攻所破,即此。

  • 法物案

    官署名。北宋元丰改制后,太常寺置,掌给纳朝服、祭服。徽宗时,大晟府亦置。

  • 泜水

    ①又名滍水。即今沙河,源出河南鲁山县西尧山(东大尖),东流经县南,又东经平顶山市南、叶县北,又东入汝水。《左传》僖公三十三年(前627):“晋阳处父侵蔡,楚子上救之,与晋师夹泜而军”,即此。②上游即今

  • 普通司

    官署名。清末学部所属机构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设。掌师范、中、小学校,各以其法定规程,稽督课业。辖师范教育、中等教育、小学教育三科。置郎中二人,总理司务,下设员外郎、主事,分司各职。

  • 别兵曹

    官署名。三国魏始置,掌少数族军队政令、军务,隶五兵尚书。设郎为长官,秩四百石、六品。西晋沿置,东晋并省。

  • 郑鼎

    1215—1277元泽州阳城(今属山西)人,蒙古名也可拔都。太宗时为泽、潞、辽、沁千户,从答海甘卜攻宋四川。乃马真后四年(1245),迁阳城县军民长官。宪宗时,从忽必烈征大理,又从忽必烈围鄂州(今湖北

  • 库部式

    唐尚书省兵部库部司办事章程。式文已佚。《唐律疏议·擅兴·私有禁兵器》曾引本式中对甲非皮、铁者允许私有的一条规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