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谕使
官名。南宋建炎元年(1127),始设京城抚谕使,后遣使抚谕诸路,如不以使名,即称抚谕官。抚谕使于一路或数路宣扬朝廷意旨,安慰存问,按察官吏,采访民间利病。其官署称抚谕使司或称抚谕司。不常置。
官名。南宋建炎元年(1127),始设京城抚谕使,后遣使抚谕诸路,如不以使名,即称抚谕官。抚谕使于一路或数路宣扬朝廷意旨,安慰存问,按察官吏,采访民间利病。其官署称抚谕使司或称抚谕司。不常置。
年号。(1)南朝后梁萧琮年号(586—587)。凡二年。(2)五代北汉刘继元年号(974—979)。凡六年。(3)西夏景宗元昊称帝前年号(1034—1036)。凡三年。(4)大理段正严年号(?—114
即“陈祐”。
书名。隋王通撰。十五卷,七十篇。编年体。书成于隋大业四年(608)。仿《春秋》及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体例,记自孔子获麟之年至南北朝史事。于诸国皆以列居正统者入于“经”文,余则入于“传”文。为《王氏六
唐范阳(治今北京城西南隅)人。从幽州列将升至平州刺史。咸通十三年(872),卢龙节度使张允伸死,他乘机率兵入幽州,逐允伸子简会。朝廷即任之为节度使。性暴厉,人称“白眼相公”。乾符二年(875),为部将
1430—1487明山东诸城人。四岁入宫。天顺时选侍东宫,成化二年(1466)封贵妃。年长宪宗几二十岁。然性机警,有权谋,深得宠爱。凡后妃有孕,皆逼使坠胎,以固己宠。又纵任太监钱能、汪直等苛敛民财,倾
?—951即王延政。五代时闽国君。公元943—945年在位。太祖王审知子,景宗王延羲弟。拜建州刺史,封富沙王。以延羲酗虐,曾致书谏阻,遂成仇敌,兵戎相见。后在建州(今福建建瓯)称帝,建国号曰殷,改元天
即“奴都赤”。
?—303晋宗室。字弘舒。扶风王司马骏子。太康中,封新野县公。拜散骑常侍。八王之乱时,从齐王冏举兵讨赵王伦,进封新野郡王。迁都督荆州诸军事,镇南大将军、开府。冏败,自结于成都王颖。为政严刻,蛮夷怨恨。
?—827唐人。初为镇州小吏。宪宗时,王承宗荐于宰相李逢吉,擢右拾遗,性果敢,被逢吉用以中伤裴度等。敬宗时,曾苦谏敬宗畋猎怠政,叩头出血。累官刑部侍郎。为京兆尹,能摧抑豪强。后恃宠侮宰相韦处厚,出为桂
书名。清张瑛撰。七卷(内宋本五卷、元本二卷)。以《资治通鉴》清胡克家翻刻本颇多讹误,初校用兴文署元本改正胡刻本,又以宋本对校。宋本计九百余条,元本则以校胡三省注文为多。有光绪八年(1882)刊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