晏殊
北宋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)人,字同叔。幼有文名,景德初,以神童召试学士院,赐同进士出身。真宗朝至翰林学士。仁宗初,迁枢密副使。以论事逆刘太后意,罢知宋州(治今河南商丘南)。在任兴学校,延范仲淹以教生徒。召拜御史中丞,迁参知政事。再出知亳、陈州。又还朝为御史中丞、三司使。庆历间拜宰相兼枢密使。庆历四年(1044),为谏官论罢,历知颍、陈、许、永兴等州军,后移河南,以病归京师。生平喜诗酒,以文章得时誉,诗词尤婉丽。著有《珠玉词》、《晏同叔先生集》等。
北宋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)人,字同叔。幼有文名,景德初,以神童召试学士院,赐同进士出身。真宗朝至翰林学士。仁宗初,迁枢密副使。以论事逆刘太后意,罢知宋州(治今河南商丘南)。在任兴学校,延范仲淹以教生徒。召拜御史中丞,迁参知政事。再出知亳、陈州。又还朝为御史中丞、三司使。庆历间拜宰相兼枢密使。庆历四年(1044),为谏官论罢,历知颍、陈、许、永兴等州军,后移河南,以病归京师。生平喜诗酒,以文章得时誉,诗词尤婉丽。著有《珠玉词》、《晏同叔先生集》等。
适(適)书名。南宋叶适撰。为《水心文集》和《别集》之合编。参见“水心文集”。
书名。战国赵公孙龙著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十四篇,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《守白论》(即《公孙龙子》)一卷。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记载:《公孙龙子》三卷。宋时仅存六篇,流传至今。《迹府》篇系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
官名。唐贞元十一年(795)置,从七品下,武散官,授归唐少数民族政权将领。
北周天和元年(566)以宕昌羌地置。治阳宕县(隋改为良恭县,今宕昌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宕昌、舟曲等县地。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为宕昌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为宕州,移治怀道县(今舟曲县西)。安史
书名。清张德彝撰。一卷。张氏随郭嵩焘出使英国时所作考察笔记。于英之新闻业、交通业、电信业、银行业、医疗业、爵位、官制、政府机构、社会组织、地理梗概、生活习俗、宗教等均有所记述。认为富国强兵之道在于提倡
约1821—约1856清广西人,本名俊昌,因避韦昌辉讳改名。精医理。参加金田起义。初任中军长。咸丰元年(1851),治愈洪秀全时疫,封国医,职同将军。次年在长沙升指挥。三年克南京后,升检点,收罗医士,
1840—1939江苏丹阳人,生于丹徒(今镇江),原名建常,改名良,晚号华封老人。出身于天主教家庭。早年受教会教育并研习中西文化与自然科学。同治九年(1870)获神学博士学位,担任神父。十一年任上海徐
清政府与朝鲜政府订立的条约。光绪八年八月二十日(1882.10.1),由直隶总督、署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同津海关道周馥等人,与朝鲜政府使节金宏集等签于天津。凡八条。主要内容:(1)开放海禁,两国商船听其驶
①(1452—1527)明福建莆田人,字待用,号见素,晚号云庄。成化进士。历任刑部主事、员外郎,忤太监,有声誉。弘治元年(1488)擢云南副使。正德间以镇压农民起义进右都御史。世宗即位,官至刑部尚书。
官名。隋炀帝始置,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。隶尚仪局,为司乐、典乐之属,员四人,从九品,协掌音乐。唐沿置,员四人,正八品,协掌内宫弦乐及诸乐陈布之仪。金沿唐制,品秩、职掌皆同。明洪武十七年(1384)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