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丹
吐蕃达磨赞普子。又译云丹。即“乞离胡”。
吐蕃达磨赞普子。又译云丹。即“乞离胡”。
日本援《中日马关条约》有关条款,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。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十一日(1896.7.21),由总理衙门大臣、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与日方代表林董签于北京。凡二十九款,另附双方往复照会六件。主要
书名。清宋翔凤撰。二卷。卷上对雪宫、阙里、转附、朝儛、温泉、墦间之祭、成阳灵台碑、淇竹、南亳、亳邑、耿城、周旧邦、首阳、曹交等进行考辨。卷下对宋存、淳于髡、君陈、颜渊、秦誓、少梁、丧地于秦七百里、桐汤
官名。(1)南朝梁置,以代旧辅国将军。天监七年(508)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四班。陈因之,拟五品,比秩千石。(2)明代宣府总兵挂印则称镇朔将军。
战国中山国邑,后属赵。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扶柳城。其地有扶泽,泽中多柳,故名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赵攻中山,取扶柳”,即此。汉初为侯国。
公元九世纪南诏蒙氏置郡。大理段氏改为府。为八府之一。治鹤庆(今县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鹤庆、兰坪、剑川、碧江、福贡等县地。元宪宗三年(1253)改为鹤州,不久又改为谋统千户。元至元十一年(1274)仍改为
明王守仁认识论命题。《传习录中·答顾东桥书》谓:“知之真切笃实处,即是行;行之明觉精察处,即是知,知行工夫本不可离。”批评学者将“知”、“行”“分作两截用功”,反对朱熹“知先行后”说,认为“真知即所以
西夏文石刻。明弘治十五年(1502)立。石质。由顶盖、幢身、基座三部分组成,平面呈八角形。共两座。一号幢通高263厘米,二号幢通高228厘米。幢身第一面上部刻幢额三个大字“相胜幢”,第一行题款分别记明
对典、买田宅所征之税。源于东晋的估税。东晋时按契载金额百分之四征税。北宋开宝二年(969)规定,地契须官府加盖印章,缴纳印契钱,按契载金额百分之二征税。庆历四年(1044)改征田契钱,依交易额百分之四
在今江西玉山县东。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)三月,陈友谅部将李明道入广信,据草平镇,遏浙东援兵,即此。
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敦薨之山……敦薨水出焉,而西(东)流注于泑泽。”按其上下文似在今河套北,《水经注》指今新疆天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