泗水桥
又名南大桥。位于今山东兖州市城南五里,跨泗水。明万历三十七年(1609)鲁宪王所建。长七十余丈,宽二丈有余,厚墩联拱石桥,十五洞。清康熙、乾隆年间曾部分冲决,皆重建。旧桥现仅存中间七孔,为半圆形拱,跨度7—8米,券石厚50厘米,墩宽3米,迎水面设分水尖,斜长2.2米。两端接有民国添建的敞肩半圆形拱,北三孔,南五孔,又接敞肩圆弧双曲拱,北五孔南三孔,全桥计二十三孔。
又名南大桥。位于今山东兖州市城南五里,跨泗水。明万历三十七年(1609)鲁宪王所建。长七十余丈,宽二丈有余,厚墩联拱石桥,十五洞。清康熙、乾隆年间曾部分冲决,皆重建。旧桥现仅存中间七孔,为半圆形拱,跨度7—8米,券石厚50厘米,墩宽3米,迎水面设分水尖,斜长2.2米。两端接有民国添建的敞肩半圆形拱,北三孔,南五孔,又接敞肩圆弧双曲拱,北五孔南三孔,全桥计二十三孔。
明洪武十五年(1382)改乌撒土司置。治所、辖境同元乌撒土司。属云南省,十六年改属四川省。清康熙五年(1666)改流,改为威宁府。
战国楚置。因巫山得名。辖有今湖北省清江中、上游及重庆地区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楚地西有黔中、巫郡。”《史记·秦本纪》:秦昭襄王三十年(前277),“蜀守若伐楚,取巫郡”。
清末民初政团。宣统三年十月(1911.11)苏筠尚、杨岘庄等在上海发起。以破除阶级、伸张人权、扫除人道之障碍、救济众生之苦恼为宗旨。日本、新加坡、青岛、香港、汕头各处均有支部。1912年4月17日在上
书名。元元明善撰。七卷,附录一卷。明善原有《清河文集》一部十五册,已佚。是集为清末缪荃孙自《元文类》、《元朝名臣事略》、《元诗选》、金石碑版辑录编成,诗一卷,文六卷,附录《元史》本传、张养浩和马祖常所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以嘉定府置。治龙游县(今乐山市)。属四川行省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大邑、邛崃、彭山、蒲江、洪雅、丹棱、眉山、青神、乐山、峨眉山、峨边、犍为、荣县、威远、夹江等市、县地。明洪武四年(1
?—1152宋狄道(今甘肃临洮)人,字子充。武举出身。宣和二年(1120)随父马政使金。被完颜阿骨打誉为“也立麻力”(善射的人)。宋辽战起,以谕降使入燕活动;又使金,参加赎回燕京城的谈判。靖康元年(1
明南京(今属江苏)锦衣卫人,字中甫,又字韩峰。嘉靖进士。授罗田知县,改平江。后任山东道御史。谪开州通判。历卫辉推官、德安同知。著有《嘉隆两朝闻见纪》、《麓村诗》、《草新亭漫稿》。
西夏党项风俗。西夏少医药,有病则卜,令厮(巫)者送鬼或令病人迁居它室以避灾。
战国时魏将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载其曾与楚将卫君相持,他予书卫君云:“唯毋一战,战必不两存,此乃两主之事也,与子无有私怨,善者相避也。”
见“甘泉居室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