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宝经
全称《洞玄灵宝经》。道教经书。源出于东汉末《仙隐灵宝方》。古之《灵宝经》即今《五符经》或《灵宝五符经》。原一卷,后引伸为三卷。此经渊源说法不一,或云三国吴赤乌中,太极真人授于葛玄。今之《灵宝经》,即《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》,古称《度人经》。原一卷,后引伸为六十一卷。此经为晋葛洪从孙葛巢甫所造,并传道士任延庆、徐灵期。至南朝宋时,复经陆修静增修,立成仪轨,凡三十五卷。此经以避祸降福为旨。其中《真文赤书》五篇及《人鸟五符》,最为陆修静所重视。此经为道教灵宝派最重要之经典。
全称《洞玄灵宝经》。道教经书。源出于东汉末《仙隐灵宝方》。古之《灵宝经》即今《五符经》或《灵宝五符经》。原一卷,后引伸为三卷。此经渊源说法不一,或云三国吴赤乌中,太极真人授于葛玄。今之《灵宝经》,即《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》,古称《度人经》。原一卷,后引伸为六十一卷。此经为晋葛洪从孙葛巢甫所造,并传道士任延庆、徐灵期。至南朝宋时,复经陆修静增修,立成仪轨,凡三十五卷。此经以避祸降福为旨。其中《真文赤书》五篇及《人鸟五符》,最为陆修静所重视。此经为道教灵宝派最重要之经典。
即“昭玄寺”。
书名。简称《皇舆西域图志》、《西域图志》。清官修地方志。始纂于乾隆二十一年(1756),二十七年博恒等纂成初稿,四十七年英廉等增定为今本。四十八卷,另有卷首四卷。卷首为乾隆帝关于西域之题咏和记事,正文
764—821唐平州卢龙(今属河北)人,本名兴,字安道。田承嗣侄。少习儒书,颇通兵法,善骑射。曾任魏博衙内兵马使、临清镇将。元和七年(812),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卒,子田怀谏幼袭节度,委政于家僮蒋士则,
?—10西汉末年人。哀帝末为左将军光禄勋。平帝立,以定策安宗庙封广阳侯,为少傅。助王莽定制度,议立“安汉”、“宰衡”名号等。莽居摄,为太阿右拂大司空。因畏汉宗室反对,不欲莽称帝,被贬为更始将军、广新公
本明金齿千户所、永昌府守御千户所,嘉靖三年(1524)改二所为保山县,永昌军民府治此,即今云南保山市。
官名。唐玄宗始置翰林学士院,专掌内命,设翰林学士六员。肃宗至德宗以后,从中择年深德重者一人承旨,独承密命。宪宗正式置翰林学士承旨,为学士院之长,职权尤重,多至宰相,然犹为职衔,例由他官兼任。五代后梁一
1279—?又译也儿吉你。元唐兀人。乞台普济之子。大德三年(1299),随海山(武宗)出征叛王海都、笃哇军,有战功。十一年,武宗即位,任同知枢密院事,兼太府院使、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,遥授左丞相。升知枢
约141—208东汉沛国谯(今安徽亳州)人,一名旉,字元化。游学徐地,公府征辟不就,通医术,擅长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针灸各科,尤以外科精绝。曾发明“麻沸散”,用酒服之,即醉无知觉,剖腹,破背,切除腐脏疾秽
①隋开皇六年(586)置。治今河北曲周县东南。属武安郡。唐会昌三年(843)省入曲周。②金置。治今河北威县北。属洺州。元至元初移治今威县,至正间废入威州。
或作旁牌、彭排。唐代盾牌的统称。《急就篇》卷三“盾”颜师古注:“即今旁排也。”王应麟补注:“彭排,军器也。彭,旁也,在旁排敌御攻也。”见“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