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知识>良渚文化

良渚文化

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。因1936年(一说1937年)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。距今约四、五千年左右。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、浙江北部和上海市,还有杭州水田畈、吴兴(今湖州)钱山漾和邱城、嘉兴双桥等。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,普遍采用轮制。种类繁复,圈足器、三足器和平底器较多,常见有簋、鬶、豆、盆、盘、罐、碗、壶等,器表有时施以种种刻划纹饰,还有少数漆绘陶器。生产工具有石、骨、木等制作的。石制工具种类多,制作细,专用性强,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、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、半月形石刀和石镰、有段石和石镞等。玉器种类很多,工艺水平甚高,形较大的有玉琮、玉璧等礼器。手工编织发达,出土有竹编与丝、麻织品。据研究,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廷议

    指廷臣集议。明代常令内阁会同五府、六部、都察院、六科给事中计议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,然后具本奏闻,由皇帝裁决。

  • 别之杰

    ?—1253南宋郢州(治今湖北钟祥)人,字宋才。嘉定进士。仕宁宗、理宗两朝,历知德安、江陵、建康等府,并任沿江制置使、淮西制置使等。淳祐间至参知政事。

  • 城隍庙市

    亦称庙市。明代北京都城隍庙附近之定期集市。自刑部街东弼教坊而北,延至都城隍庙,绵亘十里。每月初一、十五、二十五开市。凡日用之需,文物珠宝,书籍字画,及国外奇珍,内府秘藏,精粗毕具,真伪杂陈。权贵势要之

  • 田况

    1005—1063北宋开封(今属河南)人,字元均。天圣进士,又举贤良方正。由太常丞任江宁府通判,累擢知制诰、陕西宣抚副使。除知成德军,镇压保州云翼军兵变。徙秦、渭、益州。曾陈治边十四事,多为仁宗采纳。

  • 纳哈出

    ?—1388又作纳哈初、纳克楚。元末明初人。木华黎后裔。初任太平路万户,官至太尉。明洪武元年(1368),元顺帝退居蒙古草原后,他拥兵据金山,活动于辽东,与脱古思帖木儿相呼应,与明军对峙。二十年,明出

  • 吴派

    ①明绘画流派之一,即吴门画派。以吴人沈周、文征明、唐寅、仇英等为代表。该派画家多诗、书、画相兼,含蓄而有诗意。明代中叶以后,该派声势仍盛,然艺术境界不够开阔,摹古风气太盛,故不免趋于衰落。②清代经学派

  • 杨应询

    1053—1115北宋益州郫县(今属四川)人,字仲谋。章惠皇后侄孙,生数月即荫以官。历知保定军、霸州,治水潦地,募饥民开陂泽。又请颁太医方书,售药济众。崇宁三年(1104)为河北沿边安抚使,知雄州,兼

  • 汉泉漫稿

    见“曹文贞公诗集”。

  • 史馆校勘

    官名。北宋雍熙四年(987)始置为馆职,以他官兼任,掌编修史籍。任职期满,非有特恩,不许带职外补。元丰改制,减磨勘三年,罢所带职。南宋绍兴四年(1134)复置。

  • 丁产等第簿

    即“五等丁产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