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丁零

丁零

古族名。亦作丁灵、钉灵、丁令。古音读作“颠连”,自称狄历。其名最早见于《山海经》,后正式见于《史记·匈奴传》。一说丁零之历史应追溯至《山海经》所载我国传说时代和商周的鬼方。春秋战国时,分布在东起今贝加尔湖北,西至阿尔泰山以北地区。从战国末期至西汉后期曾两次被匈奴征服。因不堪匈奴掳掠和压迫亦屡起反抗,自西汉本始二年至东汉元和二年(前72—公元85),曾协同乌孙、乌桓、鲜卑等助汉军击败匈奴,迫使北匈奴西迁。三国时,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,称北丁零;部分迁至今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,南接乌孙、车师,西南邻康居,称西丁零,有胜兵6万,随水草游牧。还有一部分在东汉建武时(公元25—56年)就逐渐南迁入塞,游牧于今甘肃河西走廊、宁夏一带。两晋南北朝时,在今山西、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、中山丁零、北地丁零等,渐与他族融合。4世纪末,中山丁零翟氏曾建立翟魏政权。留驻漠北的大部分丁零,《晋书》称敕勒。又因其车轮高大,《魏书》等称之为高车,隋唐时称铁勒。史学界一般认为丁零与敕勒、铁勒一脉相承,为回纥等先民,与今维吾尔族有渊源关系。参见“敕勒”(1983页)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蒙兀儿斯坦

    见“蒙古斯坦”(2336页)。

  • 平埔人

    部分台湾高山族的称谓。清代亦称“平埔番”。主要散布在台湾西部和北部沿海平原及浅山。因其大多居于较为平坦的地区,故名。过去有人将其分为若干支:凯达加兰人,分布在基隆、淡水及台北附近;噶玛兰人,分布在今宜

  • 容华嫔

    东魏孝静帝嫔妃。鲜卑慕容氏。吐谷浑可汗※夸吕从妹。东魏天平三年(535),吐谷浑王夸吕嗣立后,奉行“远交近攻”之策,亲东魏拒西魏,与东魏和亲。武定三年(545),嫁孝静帝为嫔,膺此封号。

  • 益州江

    即“马訾水”(179页)。

  • 潘老冒

   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。参见“张秀眉”(1180页)、“咸同起义”(1617页)。

  • 李纳

    759—792唐朝官员、地方割据者。高丽人。唐平卢淄青节度观察使李正已子。生于平卢(治今辽宁朝阳市)。年少即在父管区内为官,历检校仓部郎中,兼总父兵。署行军司马,兼曹州刺史、曹濮徐兖沂海留后,加御史大

  • 六番招讨使司

    元代宣政院所辖吐蕃等路地方官署名。至元元年(1264),置总制院,命乌思藏高僧八思巴国师(后升号帝师)领院事,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;二十五年(1288),改总制院为宣政院,仍以帝师领院事。宣政

  • 和兴额

    ?—1801清朝将领。满洲镶白旗人。葛济勒氏。乾隆(1736—1795)年间,以鸟枪护军从征缅甸、金川、撒拉尔、石峰堡,因奋勇作战有功,赐号“佛尔钦巴图鲁”,累擢广州右翼副都统。因故降调,寻授头等侍卫

  • 依罗

    晋代夫余国王。前王※依虑之子。晋太康六年(285),夫余为鲜卑慕容廆所破,父自杀,遂走保北沃沮(故地在今吉林延边地区一带)。及知晋武帝下诏将扶夫余遗裔复国,于翌年遣使至护东夷校尉何龛处,求助还旧国。龛

  • 阻䪁

    即“阻卜”(1259页)。